老子智慧: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看你如何去對待!

人生不可能只遇到好事,不遇到壞事,但是我們往往不願意遇到壞事,認為這是令人厭惡的。老子告訴我們,不用過於擔心害怕壞事,好壞之間的轉化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你處理得當,能把壞事轉化為好事。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嚴苛,人民就狡黠。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之中。誰能知道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正可以轉變為邪,善可以轉變為惡。人們陷在這種迷惑中,有時很長時間分辨不出究竟。

老子從管理的風格與效果、命運的幸福與災禍、人事物的正善與邪惡等多個角度來論述辯證法的廣泛存在,對它們之間的相互轉變予以了高度重視。

管理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什麼樣的作用力就會有什麼樣的反作用力。行政管理上寬厚待民,人民受到善政的感召,沒有過多的擔憂和顧忌,就會變得淳樸,雙方形成良性互動;嚴苛待民,人民為了應付各種苛政,就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變得非常狡黠,雙方形成惡性互動。既然如此,任何組織的管理者何不以人為本,與被管理人員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呢?

上天對人命運的安排,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中,禍與福、福與禍之間不斷地發生轉化,讓人不禁感嘆禍福轉化有時真是撲朔迷離,真是如老子說的令人“孰知其極”!所以在遇到災禍時不用過於擔憂,遇到幸福時也不用過於得意。

掌握了辯證法,善於轉化的人,能夠主動把壞事向好事的方向去轉,把禍轉化為福,把失敗轉化為成功。

《史記·管晏列傳》總結管仲的施政特點時說:“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桓公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管仲的外交手段和功伐謀略充滿辯證精神,善於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注重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既有原則,又富變化。

正邪善惡之間也是可以轉化的。三國時周處父親早逝,母親過於溺愛他,讓年少時的他仗著身材魁梧、武藝高強而馳騁田獵,橫行鄉里。被鄉民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後傳到周處耳中,他知為人所厭,幡然悔悟,隻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自己也改邪歸正,拜文學家陸機、陸雲為師,發憤圖強,這一來“三害”皆除。他學成後得任官職,為官清正,不畏權貴,受到權臣排擠。後被朝廷授建威將軍,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戰死沙場。死後追贈平西將軍,賜封孝侯。周處從橫行鄉里的三害之一轉變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可見人的“正奇善妖”轉變在於內心的一念之間。

正因為矛盾雙方之間容易轉化,所以老子總結說聖人能夠很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界度。“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所以聖人方方正正卻不為難別人,有稜有角卻不傷害別人,堅持正道卻不強人所難,發出光芒卻不刺人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