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勇於革新更改舊制的帝王,他們為推動歷史發展的程序作出不小的貢獻。北宋的神宗皇帝趙頊,就是一位銳意革新的帝王。早年在做太子時,趙頊就對先秦時期主張變法的法家人物情有獨鍾。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宋英宗治平四年,年僅二十歲的趙頊入主大統成為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風華正茂的他,自即位伊始,就立下豪情壯志一定要把百弊叢生的趙宋王朝變得國強民富。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體察民情,整日以求治為事。

宋神宗統治初期的政治危機

趙頊即位之初,即以創下“貞觀之治”的太宗李世民為楷模。然而,由於生不逢時,他所面臨的形勢要比李世民即位之初的形勢嚴峻得多。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以來,到趙頊即位時,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早在宋仁宗趙禎時期,宋朝就出現了財政上入不出的情況。稍微留心時事的人都很清楚,朝廷財政的困難,並不是由於稅收的減少,而是由於開支太大。所謂開支太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冗官太多,其次,冗兵太多,再次,朝廷的無度揮霍太多。

因此,要想緩解財政困難,除了增加財政收入外,裁法官員,減少冗兵,節約開支,也就勢在必行。不過,這些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

宋神宗改革的計劃定下來了後,接下來便是物色由誰來主持改革的問題。趙頊早就聽說過王安石其人,知道王安石不僅學問淵博,而且長期以來政績顯著。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也一直鼓吹改革,反對因循守舊,他曾在一份奏章中說道:“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這是何等的氣魄與胸襟!於是,趙頊毅然命王安石入朝,並拜他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改革事宜。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無奈之下,趙頊只好將王安石罷相,自己親自領導變法。鑑於王安石的固執和主觀,他這次起用了吳充等人主持朝政,並一再強調一切變法措施,都要“先奏取旨”,也就是要首先得到他的允許。

實行官制改革,統一薪金

在經過了前期的一波三折之後,趙頊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圖來進行改革。針對北宋中期以來冗官成災,官僚機構嚴重臃腫的局面,他首先對官制進行改革。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這樣,宋初以來中央機構虛職多而實職少的弊端得以扭轉原來“三省長官不預朝政”的怪現象,基本得以消除。

在完成了官制的改革後,趙頊又對全國大大小小官員的薪金加以統一。原來只領薪金的虛官,一律改為相應的官階,並按官階的大小來領取薪金,以便於對官員的考核和使用。

經過這一改革,“卿大夫蒞官居職,知使責任,而不失寵祿之實,大小官員的積極性被空前地調動起來。

推行軍事改革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他深知,要想實現這一理想,就必須對祖宗留下來的軍事體制加以改革。

宋太祖趙匡胤因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即位之後,為了防止武人專權,他採取“杯酒釋兵權”的策略,把將帥的兵權全部收歸己有,並用文人來擔任武職。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此外,為了防止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趙匡胤又採取“強幹弱枝”的措施,把全國的部隊分為禁軍和廂軍兩部分,禁軍為精銳部隊,駐守京師;廂兵多老弱病殘,駐紮各地。

經過多年的養兵,到趙頊時全國的兵卒總數已達到一百多萬。這種軍事建置,雖然花費了鉅額的財政,但戰鬥力卻極其低下。面對軍事上的這些弊端,趙頊認識到,要想統一全國,就必須在軍政制度上加以改革。

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變法改革,壯志未酬暴病而亡

然而,正當宋神宗躊躇滿志,大展宏圖之時,一場疾病把他的理想化為泡影。

元豐八年(1085年),趙頊在一次宴會上“忽暴得風疾”,一病不起,死時年僅三十七歲,如果宋神宗沒有暴病而死,也許進入統一的宋朝還能換髮二次生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