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商稅發達,統治者已經看到了好處,為何明清還重農抑商?

在中國傳承千年的歷史之中,有著輝煌鼎盛的王朝,有著燦爛多元的文化,也有著無數驚才豔豔的人物,他們的出現都在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唐宋時期可以說是最為典型了,盛唐之時,萬國來朝,文化多元開放,深遠的影響了之後的王朝以及周邊地區、國家的文化發展。宋朝時期也不落其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詞凝聚了文人墨客的指揮,代表著這一時期的最高文學成就。在宋朝的歷史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並不是它的繁盛,而是其與周邊國家的戰亂,是靖康之恥,是積貧積弱。那麼宋朝真的就是這樣嗎?

宋朝時期商稅發達,統治者已經看到了好處,為何明清還重農抑商?

北宋汴梁模型

宋朝雖然被認為是“積貧積弱”的一個朝代,但其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極度繁榮的時代,甚至這一時期民間的富庶程度與經濟的繁榮遠遠的超過了盛唐時期。

宋朝建國三百餘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內憂外患,冗官、冗兵、冗費而造成的“積貧”,加之外部少數民族不斷侵擾而帶來的“積弱”。如何能夠擺脫這樣的局面,是宋朝歷代皇帝都在思索的問題。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以說是對北宋時期汴梁繁榮景象最直觀的表現,宋朝經濟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變得如此繁榮的呢?

宋朝商稅發達

在中國千年歷史中,多數王朝對於商業發展採取的措施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小農經濟自給自足便可以使得國家安定,穩定統治,且農民穩定生活更有利於他們徵收賦稅,充盈國家。然而宋朝卻是一個意外,這一時期的工商業佔比比農業高出一倍不止。

有學者推算公元960年後,中國人均GDP達到了450美元,宋末時期更是達到了600美元,而同一時期中世紀歐洲僅為422美元。

宋朝時期商稅發達,統治者已經看到了好處,為何明清還重農抑商?

宋朝開始繁盛的商業古鎮

經過隋唐兩代的發展鋪墊,大運河的開鑿,南北經濟的溝通,海上和陸上的絲綢之路都促進了宋朝的商業發展。

商業的逐步發展使得統治者對於商稅格外的關注,在全國各地設定場、務等機構用以徵稅。宋朝的商稅主要分為了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住稅值百抽三。前者針對行商,後者針對坐賈。商業的繁榮發展,使得宋朝時期所徵收的商稅越來越多,真宗時期還只有450萬貫,而到了仁宗時期就已經達到了2200萬貫了。

宋朝經濟措施

宋朝商稅能夠達到這樣發達的地步,與當時的措施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商稅制度,商稅帶來的巨大收入也使得統治者更多的關注商人群體,並且根據利益發展進行調整,尋找利益最大化。

再者是社會風氣,國家對於商人不過多壓制,在許多的政策上也沒有歧視措施,反而還儘量保護商人利益,甚至是允許商人入仕,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也有利於商業的發展。人們看到了國家的態度之後,也會有更多的人想要參與進來,從而也使得交易規模擴大,種類增多,很大程度上也帶動了宋朝的城市發展。

並且在戶籍管理制度上,宋朝所採取的措施也是有利於商業發展的。在這個王朝中所採取的戶籍制度有一定的開放性,它規定一個人若是移居到一個地方超過一年以上,便可以算是當地的人,擁有了當地戶口。而在以往的歷朝歷代,他們所希望的是人們能夠固定在一個地方,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安定的生活,能夠讓國家穩定的徵收各種賦稅,而商人的流動性太強,不利於社會的安穩。

宋朝的商業繁榮除卻國內的商業流通,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宋朝之前,對外貿易主要的交通要道是西北方向的陸路,也就是陸上絲綢之路。而到了宋朝時期,由於戰亂影響,陸路便被敵對國家封鎖了,交通時斷時續。

宋朝時期商稅發達,統治者已經看到了好處,為何明清還重農抑商?

宋朝時期的海船

宋朝的對外貿易便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人,這自然不是人們樂意看到了,於是他們尋找了新的路線,開闢了海上陶瓷之路,宋朝的造船業十分發達,當時海上貿易所用的大海船可達300噸,要知道哥倫布航海所使用的船才120噸。海上貿易不僅使得宋朝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也推動了世界的進步,指南針、火藥,印刷等發明創造傳入歐洲,促進了世界文明的前進和發展。

宋朝的商業發展為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城市發展,店鋪林立, 商稅發達,在開明的經濟政策中,宋朝的經濟繁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是明清時期的財政收入都不及宋朝。可當統治者在看不到這樣的經濟收入,這樣的繁榮景象之後,後代的統治者為什麼依舊採用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呢?

重農抑商政策演變

重農抑商的政策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歷代王朝都遵循的一項基礎國策。這一項政策可以溯源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商周時期,農業與商業並沒有地位上的差異,兩者是平等存在的,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學說都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說韓非子認為“商賈外積”為封建社會滅亡的象徵,荀況也認為“工商重,則國貧”。這樣的想法並不只是流連於口語之中,而是逐步落到了實處。以魏國為例,推出了“平糴”的政策,指的是,運用政府的力量徵購或者拋售糧食,使得糧價能夠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價格區間,保護農民的利益。

秦到隋唐的這一長段的歷史中,重農抑商的政策得到了堅定的貫穿,秦朝“重本抑末”的政策和漢朝的“賤商”政策都是在打壓商人,貶低其社會地位。

宋朝時期商稅發達,統治者已經看到了好處,為何明清還重農抑商?

到了唐朝,這樣的情況終於得到了緩解,唐朝之後人們對於重農抑商政策進行的反思和調整,逐漸的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對於商業發展的打壓也不似前朝那般嚴苛,這也才有了唐宋時期經濟繁榮的景象。

若是說前代的統治者不瞭解商業發展帶來的好處,而採取了嚴苛的抑商政策,那麼經歷了唐宋時期的繁榮,為什麼後代的統治者依舊採用了抑商的政策呢?

重農抑商政策的歷史必然性

首先這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現狀是分不開的,重農抑商的政策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必然產物。在古代社會中,評判一個國家是否繁榮富強的其中一個標準是人民有沒有安居樂業。在過去人口占比最大的就是農民了,人民的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那麼如何使得人民安居樂業呢?

安居樂業說的就是百姓安定,社會富強,由此重農抑商的政策便應運而生了,農民百姓作為人口占比最大的,要如何保持他們的安定呢?

若是他們都去經商,土地就沒有人耕種了,且相較於農業,工商業獲利更快,如果不加以抑制,社會更容易產生兩極分化的狀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且若是更多的人從商的話,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會更加的頻繁,在技術不夠發達的古代,頻繁的人口遷移會增加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同時對於國家人口管理,賦稅統計徵收等方面都帶來難題。

再者中國傳統觀念之中有一個思想觀念是“重義輕利”,在儒家傳統思想中並不支援商業,儒家強調重義輕利,而商人的本性在他們看來是重義輕利,在法家的思想中這種觀念體現的更加明顯,堅定的認為應該重農抑商,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的劃分便是最直觀的表現。後代王朝便是延續了這種觀念,並且將觀念與政策相結合從而出現了重農抑商。

宋朝時期商稅發達,統治者已經看到了好處,為何明清還重農抑商?

中國古代重農的思想在道德層面也有著深遠的意義,商人這個群體讓人首先會想到的一個詞是財富,小商小販倒還一般,但是大富商的存在卻會引起很大的反響,他們的出現形成一種價值導向,引導人們去學習,去成為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一部分農民不再安於穩定。

再者人一旦擁有了巨大的財富,就會產生驕奢淫逸的可能,這對於社會風氣的引導也是極為不好的,同時在財富支撐下,人的野心慾望膨脹,他們會想要尋求一定的政治地位,那麼若是取得政治地位之後會怎麼樣呢?自然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服務,為自己所在的階層而服務,兩極分化的可能也由此出現了。

結語

重農抑商政策能在中國古代傳承千年自然是有它相應的道理的,這種政策在歷朝歷代根據其具體的經濟環境有著其具體的表現,但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與西歐有著很大的差異,封閉式大陸的獨特環境使得古代中國更加專注於“自身”,而不太考慮向外拓展,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古代中國更專注農業,而西歐則更傾向於商業。

在歷代王朝的統治中,重農抑商的政策不斷延續發展,在各個朝代有其具體的表現,然而萬變不離其宗,這一政策的實施的重點還是在於維護國家統治,保持社會安定。就算是在前文所說那樣繁榮的宋朝也是如此,只能說是抑商程度較輕罷了。

重農抑商政策有著一定的短板和缺陷,但是對於古代王朝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卻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這也正是為什麼歷代統治者堅持實施這一政策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