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觀古今看世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傳統文化發微

關於《殷武》一詩的宗旨,《毛詩序》認為是“祀高宗也”,《鄭箋》解釋說:“高宗,殷王武丁”,看來當時的人是將“殷武”按照朝代﹢姓名的格式理解為“殷王武丁”。但是在詩歌中,除此之外再沒有關於“殷王武丁”的描述,反而提到了商湯(“湯孫之緒”)。其實在詩的結尾,就有此詩創作背景的說明:“寢成孔安”,就是宗廟落成的意思,因此李山先生提出,這首詩是宋宗廟落成的頌歌。

《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宋國是周初平定三監之亂後才分封的,為一等公爵之國,地位還在齊魯這樣的侯爵之國之上,但實際上,宋人主要由殷商遺民構成,在周人眼中仍然是不穩定分子,仍然要重點監視。為保平安計,宋人只能低調行事,就算是宗廟落成這樣的大事,《殷武》的語氣仍然是平平淡淡的,沒有表露出太多的欣喜。

《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詩的首章“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其中的“殷武”就是宋人以殷商後裔自居(“湯孫之緒”),奮起殷人特有的勇武,討伐“荊楚”,“荊楚”就特指南方與周王朝敵對的淮夷勢力。從“罙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來看,這次軍事行動宋人並不是主力,而是配合主力部隊攻擊敵人,而當時的主力部隊自然是周軍無疑。

《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打了勝仗的宋人,以中原人的身份大聲訓斥淮夷,也是注意追憶商朝盛世:你們世居中原之南,遠離中土,昔日我先王商湯英勇睿智,四方之國沒有敢不來納貢的(“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但是接著語氣一轉,哀嘆天命多變,新朝建立,殷人從之前享受天下供奉,變為匍匐在地向別人朝貢(“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績。歲事來闢,勿予禍適”)。鑑於紂王之子武庚反周被殺的教訓,身為殷商後裔的宋人再不敢輕舉妄動,不敢懈怠於周事(“稼穡匪解”)的同時,再三感恩上國施恩封建於宋,延續商祀。詩中宋人並無一字提到“周”,不知這是宋人最後的倔強,還是出於過分的敬畏。

《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詩中的“商邑”(“商邑翼翼”),看似指商朝的都邑,其實商朝已經從歷史上消失了,連帶著它的都城也煙消雲散,這裡的都城其實就是指周朝的國都鎬京,只有鎬京才能稱之為天下的準則(“四方之極”)。那麼接下來“赫赫厥聲”的主語也只能是周王,“壽考且寧”的祝福,自然也是送給周先王的,“以保我後生”的祈求,既是對周朝先王而言,也是對現任周王表忠心。

《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詩歌最後一部分講述的是宋人選取良木開始建築宗廟,沒有大肆渲染,只有輕聲報告:廟建好了。從這一句來看,之前的內容,都可以看作是宋人的追憶。之所以先提到戰爭,是因為宋人此次立廟,就是在淮夷戰爭中輔助周朝攻打敵人,這才使周王放下對宋人的警惕,作為嘉獎而准許宋人建廟。而這一戰對於宋人來說,也是在周朝揚眉吐氣的關鍵一戰,透過這一戰,宋人和周人站在了一起,真正成為了周朝的一部分,不再是被時刻提防、處處壓制的異己分子。這對於宋人來說,是一種如釋重負的解脫。

《詩經》殷商後裔宋人的落寞--《殷武》

縱觀全詩,其情感變化非常明顯,堪稱大起大落。從開篇奮起“殷武”勇猛殺敵,宛若當年商人披荊斬棘平定四方時的威風,戰勝淮夷後以上國自居,追憶商朝盛世天下臣服,訓斥昔日手下敗將不自量力的豪邁躍然紙上,接著聯想到現狀,在“天命多闢”的慨嘆中,情緒也跌落到低谷,戰勝後周王褒獎,封賞土地,准許立廟,這是宋人最為輝煌的時刻之一,他們終於得到周人的認可,可以為祖先建造一個遮風擋雨的安身之所,結尾處對於廟宇建造的寥寥數語,波瀾不驚,頗有種觸景生情物是人非的落寞,增加了全詩的韻味與厚重。

雖說“天命多闢”,難道不是“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嗎?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