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用大碗喝酒,現在卻用小杯喝?

酒中有百味,甘苦飲者知。酒的滋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飲之人的心情、趣味乃至個人氣質。往寬泛了說的話,文人的飲酒必然與武將的飲酒不同,廟堂王公的飲酒也必然與市井平民的飲酒不同。酒中的滋味也因而有時盡顯文采風流,有時噴薄著豪邁莽撞,有時雍容典雅,有時樸拙近人。往細緻了說的話,可以細分的條目就更多了,單就一個“文人的飲酒”也有諸多各異的風采。

為什麼古代用大碗喝酒,現在卻用小杯喝?

文人飲酒,重在文采氣質。其中既有風流文士之飲,亦有錚錚儒士之飲,二者之間氣質差別還不小。風流文士飲酒常常是縱酒酣暢淋漓,飲至高處則慷慨高歌、作文賦詩。其中才氣、逸氣最高者如李白,動不動就“斗酒詩百篇”,動不動就“長安市上酒家眠”。這是凡俗世人只能仰望的存在,在千古詩史、酒史上似乎也僅此一人而已。而錚錚儒士飲酒,外重法度,內遵本心,能做到飲而不醉,醉而不亂。眼中全是家國天下,似乎也只有小小的酒杯中能夠讓他們盛放自己那與家國天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的個人悲喜。

與風流文士們的大杯大盞相比,他們的酒杯顯得更小、更凝重。漫看我國古代詩史和酒史同樣群星璀璨的唐宋兩代,唐有李太白,宋有蘇東坡,從來不乏風流的文士,而錚錚的儒士反倒數不出幾人來。而且與前者相比,他們面目嚴肅、行為古板,顯得極為無趣,但細細看來的話,他們的堅實氣度卻是前者無法比擬的。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這樣一位錚錚儒士王安石以及他手中的那一杯酒。

為什麼古代用大碗喝酒,現在卻用小杯喝?

儒士的飲酒多少顯得不夠浪漫、不夠暢快。就連好友來訪的共飲也寫得規規矩矩、嚴肅無趣:“結屋在牆陰,閉門讀詩書。懷我平生友,山水異秦吳。杖藜出柴荊,豈無馬與車。窮通適異趣,談笑不相愉。豈復求古人,浩蕩與之俱。客至當飲酒,日月無根株。”(《客至當飲酒二首》)也難怪這位古板執拗的王安石能夠身居宰相高位,也難怪這位身居宰相高位的王安石能夠得罪朝堂上的大半同僚。但這僅僅是最為表面的一層。

儒士的飲酒可貴之處也正是在於其剛直而恪守禮節的氣質。所謂“何處難忘酒,君臣會合時。深堂拱堯舜,密席坐皋夔。和氣襲萬物,歡聲連四夷。此時無一盞,真負鹿鳴詩。”(《何處難忘酒二首》)所以王安石才會在蘇軾反對他住持的改革運動時,將蘇軾一貶再貶;所以他才會在宋神宗明顯已經對蘇軾動了殺心的時候,拖著垂老的病體向皇帝慷慨進言:“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從而保住了蘇軾的性命。也難怪在王安石死後,與其在朝堂上敵對一生的司馬光也連連嘆息王安石沒什麼不好,只是太執拗了!他上書建議皇上定要厚葬王安石;也難怪被王安石貶官半生的蘇東坡在其死後稱讚王安石:“名高一時,學貫千秋,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所謂客至當飲酒,一飲泯恩仇。從前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君心無限苦,我亦不結愁腸。濁酒與君飲,聊以慰平生。

為什麼古代用大碗喝酒,現在卻用小杯喝?

客至當飲酒,舉杯不言語。這一杯酒不需要那麼多的鋪墊,更不需要多麼喧囂的祝酒詞。既然你我心事已然盡皆傾倒於手中酒杯,仰頭飲下即有靈犀,又何須多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