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戰到底有多慘烈?八旗子弟幾近覆滅,京城處處掛白幡

人人都說康乾盛世,但是大多數人卻忽略了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之間還有一個在位十三年的雍正為盛世做出的貢獻。在歷史評價上,其實雍正帝的成就是要高於乾隆帝與康熙帝的,只不過如今影視劇喜歡用此二朝為背景,才造成了康熙、乾隆名聲更盛。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雍正作為皇帝在政務上無可指摘,但他在軍事上卻有那麼一個汙點,那就是和通泊之戰。通泊之戰正是雍正在位期間進行的四大戰役之一,可是這一仗清軍八期軍隊損失慘重,3萬多駐京的精銳只回來了2000餘人,八旗子弟幾乎全軍覆沒,京城處處掛白幡。

和通泊之戰到底因何而起?又為何損失如此慘烈?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非常注重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統治,他們認識到西北邊疆是否安定主要取決蒙古準噶爾如何解決,準噶爾成了清政府心頭的一根刺,準噶爾部一天不解決,整個西北就不得安寧。

從康熙時清政府就已經開始處理準噶爾相關問題,康熙兩次親征準噶爾部,終於將整個部落略做平定;但是這樣的穩定僅僅是短暫的,因此在雍正期間也繼續推行康熙皇帝在位時期的政策,遏制整個準噶爾部族的發展。

最終也使得這個問題在乾隆時期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這也就是魏源所記載的“聖祖墾之,世宗耨之,高宗獲之。”

雖然康熙皇帝兩徵準噶爾,但是整個區域性並未完全平定,因此在康熙末年,康熙皇帝派遣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駐守西北,伺機擊敗準噶爾部。胤禛繼位後一開始也是想繼續出兵,但由於國庫不足,錢糧供應困難,再加上雍正此時忙著鞏固帝位,因此無暇顧及西北邊疆之事。

雍正繼位之後大力進行改革,鞏固內政,花了5年時間,終於使得內部問題已經基本上得以解決,朝政走向正軌,地位得以鞏固,國庫收入大幅度增加。並且這個時候他還已經透過年羹堯、嶽鍾琪等平定青海、大敗羅卜藏丹津,為日後解決準噶爾問題創造了一個條件。

雍正五年12月,準噶爾部老首領去世,新首領噶爾丹策零繼承爵位,在新老首領更換之時也是準噶爾部落人心不齊的時候,雍正認為時機到了,於是準備征討準噶爾部。

雍正對於此次西北用兵進行了認真的準備,第一就是統一認識。朝廷各大臣對於此次用兵持不同意見,甚至在朝堂之上公然辯論,雍正對主和派大臣進行呵斥,並且將主和派的達富任命為西路軍副將,使得朝廷上下統一認識,

第二就是選擇掛帥的將軍,首先他將此次用兵分為西、北兩路,北路軍由雍正的親信滿大臣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統領八旗精兵三萬,西路軍由川陝總督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統領四川、山東、山西等省份的綠營兵。

除此之外進行長途作戰保護軍需十分重要,因此雍正早就命令自己的親信田文鏡在河南購買騾馬3000匹,就是為了此次作戰運輸糧草。

在這樣精心的準備下,清朝與準噶爾部的戰爭就此打響。按理來說不論是這些精密的準備工作,還是當時大清的實力,都是完勝準噶爾的,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原本持有必勝之念的八旗士兵,居然會全軍覆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雍正七年,雍正令岳鍾琪和傅爾丹率軍攻打準噶爾部,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策零卻早早預料到,提前做好了準備,引誘傅爾丹大軍深入,佯做敗軍使得傅爾丹暫起輕敵之心孤軍深入,最終被策零的軍隊絞殺,三萬八旗精銳,只有兩千人逃了出來。

這一戰非但沒有打敗準噶爾部,反而將八旗兵馬百戰百勝的名號打光,對此傅爾丹應該負有主要責任,以為抓住了契機,但是沒想到落入了別人的圈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