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大熊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約克米勒代表作

榮獲德國繪本大獎、國際繪本藝術金牌獎

一本探討人與自然、自然與現代文明、現代文明與人三者關係的不朽名著

初看《森林大熊》,以為是關於動物和保護環境的故事,但越往後看,會發現它其實是一個關於在現代文明中,人類自我的迷失和找尋的寓言故事。這本書擁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促使人們像大熊一樣思索:在現代文明的慣性中,我們到底遺忘了什麼?

有人可能會懷疑小孩是否能讀得懂這麼深刻的書,其實,領悟力不在於年齡,有些道理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明白。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種子自然就會埋在心中,有些會開花結果,有些會長成一片森林。並將對一生產生神秘的影響。

森林大熊

>>

於作者

約克·史坦納

1930年10月出生於瑞士伯爾尼州比爾市。父親是比爾市一位地下工程官員。他曾在比爾市接受過藥劑師職業培訓,但未結業便來到伯爾尼攻讀了五年師範學校。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一所青少年管教所的工作經驗對他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處女長篇小說《懲罰性作業》(Strafarbeit,1962)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他的作品富涵存在主義的意念,監禁與自由、習慣的事實和出發的夢想一直都是他作品的主題。他在70年代陷入了一次寫作危機之後,開始與畫家約克·米勒合作,首部作品便是著名的《森林大熊》,他們共同創作的許多圖畫書都享譽全球。

森林大熊

約克·米勒

1942年出生於瑞士洛桑。自蘇黎士比爾應用藝術學校畢業後,未滿20歲便隻身前往巴黎,在當地廣告公司從事插畫設計工作。後來,他回到瑞士,由於有父親的經濟支援,使他得以無後顧之憂地開始進行圖畫書的創作。他的畫風細膩真實,擅長利用電影鏡頭的手法,娓娓地將故事整個道出。作品有著接近照片的風格,內容豐富,遠遠超過了單純的想象。

1973年他發表了第一部作品《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這本書以七張摺頁展開的畫紙,呈現一個小村莊二十年來的變遷,在國際間獲得巨大反響。他獨立完成的作品還有《發現小錫兵》、《書中之書》等多部。《再見,小兔子》和《太陽石》,也是他與約克·史坦納合作的圖畫書。

1994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畫家獎。

>>>獲獎及推薦記錄

●1994年國際安徒生獎畫家獎得主的代表作

●安徒生童話書獎

●國際IBBY聯合國青少年文學獎

●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圖畫書獎

●國際圖畫書藝術金牌獎

●入選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編《世界圖畫書100選》

>>作

品解讀

結尾的一頁突然就沒有了文字——

畫面靜了下來,靜得讓人措手不及。哦,一個多美的雪夜啊,美得都有些殘酷了。雪早就住了,暗藍色的天幕上掛著一牙彎月,還有星星點點。熊不見了,有兩行熊跡伸向那個洞口,熊坐過的地方散落著一些什麼……

一個那般令人扼腕悲涼的故事戛然而止。熊是死是活,全憑讀者去猜測了。關於這隻森林大熊的命運,說法有分歧,一種是說它在困惑中凍死了,因為雪地上看得見它的一部分屍體。還有一種說法可能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比較樂觀,說是熊最終還是在迴歸自然的本能的召喚下醒了過來,進到洞裡去冬眠了,作者留下了一個光明的尾巴。

不管是死是活,熊的命運都是一幕讓人髮指的悲劇。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心靈都被這幕悲劇震撼了!

當那頭熊從冬眠中醒過來時,還不知道等待著它的是一場噩夢,它不但在一個冬天就喪失了家園,而且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我是誰?”“我忘記了什麼?”春去冬來,當無家可歸的熊像流浪漢似的用樹枝挑著一個包袱,又一次本能地走進森林時,甚至不知自己是來冬眠的了。它半臥在那裡,身上落滿白雪都快要凍成一座冰雕了,還在呆呆地對天發問:我是來幹什麼來了呢?這當然是一個現代寓言,作者是借熊之口,在批判我們人類。熊是無辜的,是誰把它摧殘成這個樣子呢?是誰奪走了它的家園,又是誰剝奪了它生存的權利呢?元兇正是我們人類自己。其實,那頭可憐的熊當然不是熊了,不過是工業時代人的一個縮影。正是在這種所謂的現代文明的壓迫下,人才會迷失自我,扭曲天性,最終自掘墳墓葬送了自己。

與約克·史坦納合作也好,還是自寫自畫也好,約克·米勒的作品總是充滿了這種批判的精神。他的那部讓他名聲大噪的處女作《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以及可以稱之為《森林大熊》姐妹篇的《再見!小兔子》,都是涉及環保議題的醒世之作,不過他本人卻表示自己無意宣揚“迴歸大自然”的理想,因為他“既非道德家也不是說謊者”,他只是想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並且藉此引導讀者思索自己的生活環境。

不得不承認,約克·米勒那種寫實的繪畫風格,更讓這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擁有了一種強烈的現實感。這位出身於瑞士的繪畫大師,自從第一本書開始,從未放棄過這種類似照片、立體感極強的寫實畫風。約瑟妮·塞特琳曾經為瑞士IBBY撰寫過一篇研究他作品的論文,精準地闡述了其作品的特質:“約克。米勒的作品遠比單純的寫實畫作更豐富……在他作品中的每一樣東西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讀者們也可以感受到他畫作中層次豐富的想象空間。”

有人還授予了約克·米勒一個漂亮的頭銜:擅用鏡頭的圖畫書導演。是的,這也是他圖畫書最顯著的一個特徵。看他的作品,如同看一場電影,推拉搖移,鏡頭被他切割得既嫻熟又流暢。一頭棕色的大熊高傲地站在秋天的懸崖上,眺望著南飛的野雁……這是這本《森林大熊》開場的第1個畫面,是一個氣勢磅礴的全景。接下來,畫面被縮成了四格,除了熊摟著肚皮憨態可掬地躺在洞裡冬眠的一幅除外,鏡頭基本上是原地不動,分別是熊鑽洞、人類砍樹、洞上面蓋起了工廠。一個全景加上四個中景,就把還一無所知的熊推上了悲劇的中心,讓人不免擔心起熊的命運來了。

漫畫格,也是約克·米勒偏愛的手法之一。熊從冬眠中醒來的那一段,他把一頁分隔成六個同等大小的畫面,分別表現了熊沉睡、翻身、睜天眼、打哈欠、爬起來及又躺下伸懶腰的幾個動作,讓畫面產生了一種連續的動感。後面熊在工廠打瞌睡被開除的情節,他也使用了同樣的六個漫畫格。

為了凸顯森林大熊的可悲的境遇,約克·米勒還先後兩次畫了它遠眺南飛野雁的場面。第一次,熊處於畫面的正中央,昂首挺胸,那時它還是這片森林的主人。第二次,畫面幾乎被壓縮到了三分之一,窄窄的一長條,熊也被挪到了畫面的一角,只剩下半個身子,與野雁之間還多了一道鐵絲網。前後一對比,將熊喪失家園的那種沮喪的心情全都傳遞出來了。還有,他故意把人類的工廠畫得像彩色設計圖紙一樣,僵硬規則,沒有生命,而開頭與結尾的兩片森林卻畫得生氣盎然,這也是一種對比。

森林大熊

《森林大熊》

“一隻”或“一個”,荒謬又合理的故事

《森林大熊》真正變得扣人心絃是從第八頁開始:大熊理直氣壯地反覆告訴每一個人,他是“一隻”熊;但所有的人都不容質疑地說他是“一個”大懶蟲。為了讓他相信他不是一隻熊,公司的董事長還領著他到熊該待的地方都跑了一遍,什麼馬戲團、動物園……回來以後,大熊也對自己的身份動搖了——既然連熊都說他不是“一隻”熊,那他可能真的不是熊。雖然很不情願,但他也只好乖乖地穿上制服,刮乾淨臉上厚厚的毛,打卡去上班。

翻開這本書的前幾頁,似乎又是一個關於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書,越往後看,越發現,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在環境或機制被改變的大背景下,“一個”人和“一隻”熊的身份是什麼不重要,他們都變得那樣渺小,那樣無奈。

大熊穿上人的“制服”,就進入了人的體制環境和生存環境。雖然很荒謬,但大熊為什麼屈服?為什麼掙扎無效?為什麼放棄反抗?為什麼說服自我?

想想故事開始,大熊站在山頂,頭抬得高高的,自信、自在、自由,看著“野雁成群向南飛”,而當天氣又一次漸漸變冷,“樹葉又開始往下落”的時候,大熊卻像個囚犯那樣搭在工廠的鐵絲網上,望著網外的天空,看著“成群向南飛的野雁”。同樣的畫面,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大畫面對小框格,大熊的動作兩相對比,讓人倍加傷感和辛酸。

《森林大熊》不論在故事、繪圖、編排、意涵各方面都是一本深刻的、動人心絃的傑作。也許有人會問:“小孩讀得了這麼深刻的作品嗎?”

其實,領悟力不在於年齡,有些道理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明白。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種子自然就會埋在心中,有些會開花結果,有些會長成一片森林。並將對一生產生神秘的影響。

只要你用人與人之間,而非大人與小孩的平等態度來對待他們,用平和的聲調給他們讀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