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指定的這項工作,富人幹了升官發財,窮人幹了卻家破人亡

朱元璋指定的這項工作,富人幹了升官發財,窮人幹了卻家破人亡。這就是朱元璋設立的糧長制度下的糧長一職,今天就來給大家聊一聊。

前言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開設糧長制度,這項由朱元璋開創的基層服役徵收制度,與秦漢到唐朝的鄉官制度,還有宋元時期的差役制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是極其富有特色。今天就來給大家聊一聊。

糧長制度是什麼?

簡單來說,糧長制度就是朱元璋根據各地繳納糧食的多少,設定不同的區,也就是“隨糧定區,區設糧長”,然後指派這個區田地最多的大戶來充當糧長,然後由他來負責稅糧的徵收和押運。糧長本人不屬於政府編制,擔任糧長期間期間產生的各種費用都由糧長自己承擔,政府不予報銷,他只是以私人的身份來接受政府的委託辦理公務。

那麼從這就可以看出來,糧長制的核心就在於糧長。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充當糧長,糧長的工作流程又是什麼呢?

因為擔任糧長需要承擔大量的費用,而且還需要把每年徵收的稅糧登記造冊,所以就要求糧長不僅要家境殷實,還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當時屬於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地主就成為了朱元璋的最佳人選。這些人他們本身自己就有大量的土地,完全可以承受的起公務負擔,而且他們大多出身於耕讀世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完成糧長任內的工作依然不在話下。“業農而有志於仕,才侃任用者”就是朱元璋最初的選拔標準。

朱元璋指定的這項工作,富人幹了升官發財,窮人幹了卻家破人亡

明糧倉博物館

達到要求成為糧長以後,就可以按照工作流程辦事了。具體的工作流程有:

1。到南京領取勘合(勘合就是登記用的文冊)。每年七月二十日以前,糧長們都要趕到南京內府戶科領取勘合,為之後開展的工作先領取憑證。

2。回鄉催收春秋糧。領取勘合回鄉以後,就要馬上開展收糧工作了。糧長把具體的任務分派給各區的里長,接著里長又分配給下面的甲長,甲長再到每家每戶進行徵收。這一整個流程叫做催徵。等到催徵完成以後,就是匯解了,這也是最難的一個任務。各家各戶把糧食交到甲長那裡,甲長又送給里長,再由里長統一匯解給糧長,由糧長統一保管。之後就是下一步的解運的工作了。

3。解運稅糧。根據運糧目的地的不同,解運又分為兩種,如果把糧食留在本地,供地方政府使用的話,就叫做“存留”;如果運到本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因為路途比較遙遠,就叫做“起運”。舉個例子,如果杭州的一個糧長,把稅糧運到杭州衙門這就叫存留,如果運到上海或者運到京師南京就叫做起運。而起運又分為兩種:如果運到首都的,就叫做“京運”,運到別別的地方的衙門或者運到衛所充作軍糧的叫做“對撥”。

4。通關與登出。當糧長把稅糧運到指定的地方之後,之前領取的勘合就派上用場了。如果糧食經當地負責人清點無誤後,就在勘合上蓋上官印,證明糧食確實足量繳納了,這就叫做“通關”。通關之後,糧長還要拿著蓋印之後的勘合到南京內府戶科去進行登出。

朱元璋指定的這項工作,富人幹了升官發財,窮人幹了卻家破人亡

明朝漕運

所有的這些工作全部不出差錯的完成之後,糧長的一個週期內的工作結束了。

可是即使當上糧長,白給政府幹活不說,還要自己搭上錢財,這樣的苦差事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去做呢?這就要從朱元璋給予這些糧長的待遇說起了。

>有機會做官。

>因為每年糧長們到南京領取勘合的時候,朱元璋都會召集他們進行一次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如果有某個糧長回答得體、辦事精幹,就會得到朱元璋的賞識,一般情況下都會被升為高官。當時浙江有一個叫做嚴震直的糧長,就是因為在座談會上表現的不錯,被朱元璋看上了,短短三年時間,就從平民百姓當上了尚書。而據資料顯示,光是洪武三十年八月就一次性錄取了七名糧長成為省部級的高官。

朱元璋指定的這項工作,富人幹了升官發財,窮人幹了卻家破人亡

明朝官員

>會得到獎金。

>一般來說,朱元璋都會對這些糧長們發一些獎金咦示慰問,當然主要也是為了安撫他們好好幹活。按照區內農戶的多少,這些糧長也會得到相應的獎金,也就是“隨其戶之多寡而加損”。

>享有法外特權。

>這些糧長只要不是在工作職責之內犯了法(稱為雜犯),其他的罪行,無論是死刑還是流放,都可以換成杖刑,甚至於後來即使是雜犯也可以用錢財贖罪。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好處,所以才有人願意擔任糧長,為政府效勞。

站在今天,我們再看一下明朝的這項制度,具體的分析一下糧長制又有什麼優點和弊端呢?

>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大明王朝的經濟收入。

>因為運送稅糧的費用全部由糧長承擔,政府不用掏一分錢。那麼顯而易見,由於是自己出錢,糧長在運輸糧食的過程中肯定會最大限度的節省運輸費用,這樣一來肯定比政府出錢運輸要花費的少的多。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在實行糧長制以前,光是運輸糧食的費用就相當於運輸糧食的總價值,二者達到了驚人的一比一的比例。

>減少了普通農戶的負擔。

>糧長制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劫富濟貧”的思想,朱元璋出身於農民,對富戶具有天然的仇恨。他讓富戶擔任糧長,承擔相當一部分的運輸費用,而且繳納大部分的稅糧,這麼一來極大的減輕了普通老百姓的負擔,不失為一種益民之舉。

朱元璋指定的這項工作,富人幹了升官發財,窮人幹了卻家破人亡

古代勞作的農民

明初糧長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朱棣遷都以後,京運的距離大大提高,從南方運到北京,遙遠的路途使得運輸費用比起之前提高了很多。再就是科舉制度逐漸完善,透過擔任糧長當上大官逐漸變成了一種不可能的現實。這麼一來,就有很多糧長開始想辦法逃避擔任糧長,把責任開始推卸給了一些中小農戶。

富家大戶仗著自己多年積累的財富,多采用賄賂官員的方式,推託責任。這麼一來,糧長本來應該由“第一殷實巨官、田餘兩千畝、家累鉅萬金者”承擔;但中葉以後,由於官豪巨室的規避,卻只“僉點中人之家”充當,或由“數十家朋當”,又不給補貼。

>“百千浩費,此真莫大之役。”

糧長制也由最初的由富家大戶擔任,到“輪衝制”,也就是幾家輪流充當糧長;然後又發展成“朋充制”,就是幾家聯合起來一同充當糧長。

久而久之,糧長制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在這種轉變之下,越來越多的小戶因為承擔不起鉅額的負擔而家財散盡,很多小戶因為承擔不起這項負擔,被迫出逃,成為了流民。富戶也趁機開始兼併土地,一時間富者越來越富,貧窮者越來越窮,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總結

糧長制度在明初的時候,確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它先是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同時減輕了佔據全國大多數人口的普通農戶的稅務負擔。但是隨著之後國內局勢的變化,佔不到好處的富戶開始甩手不幹,負擔重新回到了普通農戶身上。它逐漸變成了一項害民的政策,糧長制也因此逐漸喪失了它原有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富人幹了升官發財,窮人幹了卻家破人亡。局勢發生了變化,富人撈不到好處可以想辦法甩手不管,窮人只能繼續背鍋,可憐的窮苦大眾已經享受不到它的福利了,只會被它拖累的家破人亡。

資料來源:《洪武帝卷》 馬渭源、《明代社會研究 》張顯清、《明實錄》

圖片來源於站內與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