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之道|曾國藩的一生

處世之道|曾國藩的一生

他隨他的父親埋頭苦讀,在他父親屢次落榜終於中第後,他的文章卻被列入批評的榜單公之於眾之後,羞憤不已的他把自己關入屋中,終於思考起來。

縱觀祖上六七百年,無一人升官發財,是自己家族如此蠢笨並非此料,還是自己與父親的方法出了問題?

深刻的反思後,秉著越笨拙越努力的原則,在仔細分析不足與缺陷之處後,他終於找到了考試答題的訣竅。在第二年用掌握的新方法,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文章,得到主考官的賞識,並一舉通過了翰林院的考核,成功躋身京官行列。

多年來的黴運在這一年彷彿統統都消散而去,好運如此流連於他的身旁,笨人有笨人的方法,正是這看似笨拙的方法,成為了他的人生哲學,成就了他的今後。

高中進士之後,他衣錦還鄉,在家裡休息了將近一年。第二年,他參加了散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正式開始了京官生涯。

來到北京前,他是相當躊躇滿志的。他以前曾非常自卑,但是科舉的成功讓他找到了自信。中了舉人後,“銳意功名,意氣自豪”。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讓他更是顧盼自雄,睥睨一世。但是到了北京之後不久,他卻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京師乃人文薈萃之地,他在這裡眼界大開。而翰林院更是集中了當時全國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裡,他見到了很多氣質風度和他以前結識的完全不同的讀書人,在他們身上發現了一種新的風範、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氣質。這種氣質,就叫作學者風範,大儒本色。

王陽明曾說,大家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後不能保持平常心為恥!

讀了這些,他悚然一驚。

他這才發現和這些聖賢人物比起來,自己的視野多麼狹窄,境界多麼低劣。和別人一聊天,說出的都是沒有什麼見識的話,身上的鄙俗之氣在衝了人家一個跟頭之後再折回來,自己也聞得清清楚楚。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成了他新的焦慮。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慾望,特別是青年時期。三十歲這一年,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聖人”之志。

他開始用寫日記的方式來改變自己。在走過一些彎路之後,日記成了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夥伴和脫胎換骨的開始。經過不斷的失敗,他領悟到,這些性格深處的缺陷,並不像戒除一項單純的嗜好,或者割去一個良性腫瘤那麼簡單。

他在自我管理和認真擇友後,他的生活逐漸走向正軌,同時也從來不改他不攀附私人的原則。官場講究“跟人”,跟人有跟人的好處,跟對了,升遷確實可能很快。但是官場風波重重,如果所跟著的人倒了,自己也會受牽連。他用從不取巧的做事作風,踏踏實實,不搞任何歪門邪道,不走捷徑。一旦有任務,他就會全力以赴,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完成。不會像那些眼高手低、有名士氣文人氣的翰林官員一樣,看不起俗務,得到了皇帝的賞識。

然而,萬事皆有變數。看似呼風喚雨的職位卻並沒有多少實權,讓他這個“副部長”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於國計民生無補。他曾寫信說,如果幾個弟弟有誰能夠出來做官,家裡生計不至於困窘,他就打算辭官回家,侍奉堂上老人,不再混跡於官場了。

然而世事卻又如此難料,在他因母親去世回家服喪幾年後,朝廷又派以團練任務,讓他萌生一個大膽的想法:建立一支自己的軍隊,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他不是不知道這件事的風險。為人處事表面上看起來保守的他,在根本問題上,卻又有著他人所沒有的巨大勇氣。為了挽救朝廷,更是為了挽救他所珍視的文化傳統,他決定放手一搏。他不出山則已,出來就想大幹一場,一到任,他就展現出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他把全省各地民間團練武裝召集到一起,加以訓練,然後四處搜“剿”土匪。但是,他視湖南通省官員如無物,大傷文官們的面子。

你要當好官,出成績,這可以理解,誰不想往上爬?但能不能別把我們踩得這樣狠,反襯得這樣無能?你半年裡辦的事,超過了我們幾十年的工作成績,這樣的幹法,別人的面子往哪裡擺?

於是在一次被預設的挑釁中,差點喪命。而當地官員們眼見前一段飛揚跋扈的二品大員這次被狠狠地修理,個個眉開眼笑,把這事當成笑話,四處飛傳。一時間,滿城都是對他的譏笑之聲。“司道群官皆竊喜,以謂可懲多事矣。”看你以後還敢多事嗎?

經歷如此羞辱,在氣憤衝動之後,他靜下心來思考,終於決定:忍辱負重,用實際行動堵上當地官員的嘴。

事實證明,他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和創造機會的人。

可以說,如果沒有長沙之辱的刺激,他不可能克服這五難,開創軍隊。長沙之辱如同一根針紮在心裡,讓他時刻難以自安,終於苦苦支撐,慘淡經營,斬關奪隘,排除萬難。

他苦心經營救國之軍,與昏庸無能的皇帝鬥智鬥勇,然而命運彷彿在開著玩笑——寄予厚望的第一次海戰戰敗並損失慘重,在巨大的輿論與心理壓力下他選擇自殺,卻未能成功。

在他準備尋機再次自裁時,陸軍大捷之報傳來,那是朝廷在這場戰爭中唯一的勝利,也成為了最重要的轉折點。

曾經眾人的嘲罵,提督說他是引狼入室,勞民傷財,關上城門,不讓他進城,到如今罵他最兇的布政使當晚單獨拜會,懇切檢討過去的態度。他的仇人被皇帝下旨嚴責,革職拿辦。長沙全城民眾歡呼雀躍、額手稱慶之際,紛紛稱是他救了他們。他麾下大將從湘潭回到長沙時,文武官員及百姓沿街“聚觀相嘆”,以為他是神人。他取得了勝利。也終於用自己的艱苦奮鬥,成功地挽回了面子。

當他的軍隊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屢戰屢勝,當一切都在逐步走向正軌時,不幸卻接踵而來。

腐朽的內部制度讓許多同僚對他的成績眼紅,於是誣陷饞言鋪天蓋地的在皇帝耳邊;昏庸無能的皇帝在滅亡危機剛剛解除後,就開始忌憚他的兵權;掌握餉銀的地方官處處給他使絆,於是軍隊的糧食供給常常不能按質按量。危機關頭,皇帝更是拒絕接受他的任何意見,強硬地命令他迅速東下。這下就打亂了他的計劃,也導致他陷入困境。

帶著皇帝的命令和屢次勝利的些許自傲,他揮師東下,卻因軍隊連連征戰疲憊不堪而大敗。風頭之上的他,頓時被同僚嘲笑,被昏庸的皇帝藉機拿掉了兵權,灰頭土臉的回到家鄉。

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幾千年前的聖人之言給了他意想不到的啟示,讓他恍然見到了另一片天地。他像一個閉關的和尚一樣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坐就是一整天,把自己起兵以來的種種情形在大腦中一遍遍地過。漸漸地,他靜下心來了。

他認真反思自己為人處世的問題在居家兩年中做到了徹頭徹尾的改變,放平了自己的心態,在皇帝無人可用,再次無奈招他出山時,他欣然前往。

這次出山,他的朋友們驚訝地發現,他變了,變得他們幾乎不認識了。

以前他做事直來直去,不太講求虛文俗套。現在則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樣注意禮儀排場。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與人相處,不能過於拙直:“餘生平不講文飾,到處行不動,近來大悟前非。”“與官員及紳士交際,則心雖有等差而外之儀文不可不稍隆,此前,他對人總是持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現在,他努力包容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設身處地地體諒他們的難處,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以前他是斑馬群中的野馬,自然引起斑馬們的群起攻擊。現在他也塗上了斑紋,以便讓斑馬們誤認為自己是他們的同類。就這樣,他完成了自己的“中年變法”。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八年夏間再出視師,痛改前此客氣用事之弊,以一勤字自勖。”

自此以後,他用自己的方式救國救民。在國難之時,他積極改變自己的認知。雖遭到百姓皇帝的不理解,但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

他便是曾國藩,雖油盡燈枯,仍然勤奮有恆。他是大清王朝最後的領航者,更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

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侷限。他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精神征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