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是詩聖李白的詩句,出自於《將進酒》,表達了詩人對於人生在世應該如何生活的感慨,人生本就應該率性而為“須盡歡”,不要讓酒杯空著,對著月亮獨自飲酒,上天既然創造了我,那麼我必然是有用處的,即便散盡千金,也能很快的收穫回來。

古代人認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無論是農民,商人還是官員都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加官進爵,實現人生理想,但是人生從來不只有這麼一條路,很多人“離經叛道’,想要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明朝嘉靖年間的陳振龍就是如此,

他雖為讀書人,但卻被後世稱為明朝“袁隆平”,只是因為他冒死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最終養活了中國3億多人。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大概在1543年出生,1619年亡故的陳振龍,在史書典籍中以“

引種番薯第一人”出名,

對於他的記錄也多以這個角度為多,但是他能取得這樣的成果與她的童年生活、學習生活、經商生活是分不開的。

陳振龍從小就極為聰穎,在史書典籍中對於他的童年描述雖然不多,但是從僅存的記錄來看確實可以證明他“天資聰穎,年少有名”,在從小就被他家鄉福建省福州府長福縣的百姓寄予厚望,

希望他能有一個好的前途。

陳振龍的父親是一個商人,母親知書達禮,所以從小陳振龍吃穿不愁,可以專於學習,而父母均是通情達理之人,因為他聰明,更是對他疼愛有加,希望他能光宗耀祖。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陳振龍也不負所托,還沒有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福建省福州府的秀才,在當時可謂是風光無限,稱為“神童”也不為過。

但是之後的後鄉試沒有獲得名次,只好會想繼續攻讀。

就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讀書煩悶,所以與父親出外地經商,

他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商人這個職業,可以接觸形形色色的人

,可以看到書本里沒有的知識,風土人情更不必說,於是,在與父母溝通之後,陳振龍決定棄儒從商。

這個時候的陳振龍自己還沒有想到未來會成為“

引種番薯第一人”

,之後,由於父親的原因,他們舉家遷移到福建省閩縣南臺達道鋪地區,這樣能夠更好的經商。高產量的甘薯

根據自古以來對於甘薯的研究,可以知道甘薯屬於一種喜光的作物,但是卻不能終日暴曬,它的生長週期很短,性喜溫,不耐寒,但是根系十分發達發達,在很乾旱的地區也能生長出來。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據世界糧食組織統計,在世界上,甘薯的主要的生長和種植區域分佈在地球北緯40°以南部分。

而論到栽培面積時,發現亞洲數量最多,非洲次之,美洲排在第3位。

在2000年的時候,經過簡單統計,世界總共甘薯面積大約有一億公頃,而全世界總產量高達12433。9萬噸。

陳振龍將甘薯傳入中國之後,政府就開始推行,民間大量的種植,範圍十分的廣泛

,以淮海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各省最多,如今,種植面積較大的有四川、河南、山東、重慶、廣東、安徽等省。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甘薯的面積已經佔到了世界60?右,

而收成方面佔世界總產80?右的產量,如果用畝來計算,每年的甘薯種植面積可以達到7500萬畝左右。這一切都源自於陳振龍,而他帶回甘薯的過程也十分地兇險。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陳振龍明棄儒經商那一年是萬曆年間,之後他跟著父親開始了自己的經商之路。因為福建臨海,早創業興盛,所以與國外的交流十分方便,其中,

陳振龍父親主要往來於明朝和菲律賓之間

陳振龍來到菲律賓之後,到處遊覽,參觀,充滿好奇,他發現這裡到處都種有甘薯這種農作物,當地人用多種方式烹飪這種食材。甘薯即可以生吃還可以煮熟吃,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很低,隨處可見,十分容易種植。

於是,陳振龍很早就開始希望把甘薯的根莖帶回明朝,但是菲律賓政府十分警惕,

對每一個離開菲律賓的商人都要進行檢查,所以陳振龍一直沒有機會。

但是在明萬曆二十一年的夏天,福建地區突然遭遇大旱天氣,糧食的收成很差,到處都是躲饑荒的人,百姓生活十分艱難,社會動盪,陳振龍經人指導後,

冒著死亡的危險用將甘薯的根莖綁在麻繩上的方式帶出了根莖,

而陳振龍早已學會了種植方式,於是回去之後,迅速開始了自己的種植之路。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回到明朝的陳振龍在得知甘薯可以大量種植後,就安排兒子陳經綸向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書,

希望可以由明政府統一安排地方百姓試種番薯,以解糧荒。

陳振龍用自己試種的甘薯為範例,向巡撫金學說明種植甘庶的好處,金學曾採用了他的建議,進行了試種,果然收成很好,於是安排進行大規模的種植。

在4個月後,甘薯收穫了,收成大好,解決了乾旱帶來的社會危機,在當時救活的百姓達到了百萬之多,

之後明政府迅速推廣開來,甘薯這一農作物逐漸成為了近三億人的“口糧“,

就這樣,陳振龍成為了把甘薯引入我國的第一人。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清朝官員陳世元寫作的《金薯傳習錄》一書中明確記載了陳振龍帶回甘薯的事件:“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可以作為證明陳振龍為帶回甘薯第一人,養活明朝近三億人的的一個例子。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為你開了另一扇窗,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

陳振龍就是如此,讀書曾被很多人看做功成名就的唯一道路,而陳振龍本是有機會走上這每一條道路的,但是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商業,並最終成為了帶回甘薯第一人。

選擇自己的未來道路的過程中,功利的眼光只是一個方面,興趣和愛好才是更好的導師,選擇對於人生十分的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商人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養活中國3億多人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