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位居宰相為什麼只是三品官職?那一品二品都是些什麼官職?

在唐代,三品官職已經是權力很高的官職,一品二品多是虛設的,主要是留給皇親國戚或者有特殊功勳的人,位高而權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後的追封,就是個榮譽稱號,聽著好聽,沒啥用處。正常情況下,一品二品官職多是空置的。

狄仁傑位居宰相為什麼只是三品官職?那一品二品都是些什麼官職?

這裡簡單說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繼承隋制,採取三省六部制。三省即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總理政務,其最高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即為宰相。後來為了分相權加強皇權,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員也被賦予參與政務的權力,也屬於實際宰相,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頭銜,即同中書門下三品(武周時期:同鳳閣鸞臺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周時期: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武則天時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則天喜歡折騰,也喜歡改名,所以官員變動空前頻繁,也有更多的高階官員被賦予宰相之職,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間,武則天總共任命了66個宰相,是李世民時期的三倍多。

狄仁傑在691年九月從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書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來的戶部侍郎,正四品下。不過這一次狄仁傑當宰相的時間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來俊臣弄到了獄中,後來貶官外放,成了彭澤縣令。

狄仁傑位居宰相為什麼只是三品官職?那一品二品都是些什麼官職?

697年,狄仁傑第二次拜相,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的散官),兼納言(侍中,正三品)。 鸞臺侍郎即原來的黃門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傑擔任宰相的這段時間內,官職多有變動,基本在三、四品中來回變動,後來又成為檢校納言。

700年,狄仁傑又官拜內史(即中書令,正三品)。這一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追贈其為文昌右相,即尚書右僕射,屬於從二品官職;唐中宗時期追封為司空(正一品的官職);唐睿宗時期追封為梁國公(從一品的爵位)。

綜上,狄仁傑生前最高的官職就是正三品,前後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屬於執掌要務之人。至於去世後追封的官職或者爵位,就是看著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對有功之臣的賞賜。

狄仁傑位居宰相為什麼只是三品官職?那一品二品都是些什麼官職?

再來說一下一品二品官職情況:

正一品的官職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師(太尉、司徒、 司空)、天策上將;爵位有:親王和公主。

我們知道,天策上將是李淵專為李世民特設的,當初,李世民以五萬兵馬攻滅竇建德和王世充,功績卓著,李淵封無可封,就弄出來了一個天策上將,位在眾親王之上,可置署官。後來李世民登基之後,天策上將不再設定,畢竟沒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將的威力了。三公、三師多為虛設,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給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從一品的官職有: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虛職沒有實際權力;文散官有: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有:驃騎大將軍;爵位有:嗣王、郡王、國公。

武則天時期追封為國公的有好幾個:狄仁傑被追封為梁國公、 韋安石(北周名將韋孝寬後人)被追封為郇國公、 王孝傑被追封為耿國公等,這幾個人基本都在武則天時期做過宰相,再就是武則天的男寵“二張兄弟”,兩人在生前就封了國公:張昌宗為鄴國公,張易之為恆國公。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當時承襲的是武士彠的周國公爵位。

狄仁傑位居宰相為什麼只是三品官職?那一品二品都是些什麼官職?

正二品的官職有: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有:特進(武承嗣曾擔任過) ;武散官有:輔國大將軍;爵位有:開國郡公;勳有:上柱國。

李世民在唐高祖時期曾擔任過尚書令,統領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後,尚書令就空置了下來,不再有人擔任,尚書省實際的一把手成了尚書左右僕射。

從二品的官職有:尚書左右僕射、東宮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護;文散官有:光祿大夫;武散官有:鎮軍大將軍;爵位有:開國縣公;勳有: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