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張一山版的《鹿鼎記》新開播了,金庸經典作品疊加90後新生實力派演員張一山雙重buff,開播18小時就已經輕輕鬆鬆摘取電視劇熱度榜第一,奪得熱播榜和飆升榜的頭籌。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但是吧,熱度是有了,這電視劇的質量嘛,可就見仁見智了。反正豆瓣評分裡齊刷刷的一星打分,足以表達觀眾們被這部新《鹿鼎記》雷得裡焦外嫩、恨不得自戳雙目,砸千金換一雙沒有看過新版《鹿鼎記》眼睛的心情。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雖然本人對張一山飾演的《家有兒女》劉星一角有著深厚的童年濾鏡,但是仍舊在新《鹿鼎記》裡扛不過1分鐘。

不得不承認,美,只有經過比較,才愈發讓人記憶猶新。新版《鹿鼎記》一出,98年陳小春版的《鹿鼎記》瞬間被網友們捧上豆瓣熱榜,讓大家重看經典洗洗眼睛。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趁著《鹿鼎記》熱度猶存,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鹿鼎記》之中被視作是欺君罔上的奸逆之臣的——鰲拜。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要說鰲拜這人,還真挺冤的。明明是為大清開闢江山的肱股之臣,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為大清鞠躬盡瘁,雖說沒有死而後己吧,但是至少也算嘔心瀝血。結果呢,最後卻沒有落下美名,反倒成了老百姓印象中把持朝政、禍亂朝綱、玩弄權術,倚老賣老不服年紀尚小的康熙皇帝之命的大反派。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出身將門世家,伯父是被稱為大清“萬人敵”、位列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

鰲拜青年時期恰好處於清朝開國的時代,這個時候,皇太極想要開拓疆土、擴張版圖。作為一個熱血小青年,又是驍勇善戰的名門之後,尚未成年就已經從軍的鰲拜自然早就摩拳擦掌、按捺不住了——

皇太極要攻打蒙古察哈爾部,鰲拜立馬衝在最前頭衝鋒陷陣;皇太極要東征朝鮮,鰲拜仍舊當仁不讓地衝在了最前頭。就這樣,幾場戰役下來,勇猛衝在前線的鰲拜屢次立下大功,深得皇太極賞識。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崇禎年間,皇太極野心勃勃地將馬鞭對準了大明王朝。

然而,退守在皮島的明朝將領毛文龍,可不是個好對付的物件。

自從天啟年間,遼東失陷,落到了後金的手上之後,毛文龍便率軍退守皮島,和寧錦一線的守軍遙相呼應,形成掎角之勢,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後金的軍隊,也使得後金腹背受敵。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皮島一日未拿下,後金的心腹大患便一日未除。因此,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力圖早日拔除皮島這一顆“礙眼”的釘子。但是,在進攻皮島的過程中,後金的軍隊連連受挫,始終沒有成功拿下這塊戰略要地。

崇德二年(1637年),因為貝子碩託久攻不下皮島,皇太極便命令英郡王阿濟格接手,繼續攻打皮島。當時,鰲拜便是阿濟格麾下的一員。

經過深思熟慮後,阿濟格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從海上以鉅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聲東擊西,拿下皮島。此次戰略部署,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能不能拿下皮島,就看後路精銳能不能迅速突出重圍,搶奪西北角陣地。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膽色過人、武功高強的鰲拜主動請纓,擔當拿下皮島的關鍵重任,並向皇太極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在爭奪皮島之戰中,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但是明軍早已嚴陣以待。在明軍炮矢齊發的攻勢下,後金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難道這回進攻皮島的戰略又要失敗了嗎?就在如此在危急的形勢中,奮勇衝殺的鰲拜,硬生生地頂住炮火攻勢,衝向明軍陣地,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舉火引導主力來攻。

經過一番艱苦戰鬥,鰲拜果然率領後金軍取得了勝利,凱旋而歸。聞此捷報,皇太極大喜過望,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也就是“勇士”稱號。

在此後,鰲拜所參與的松錦會戰、追擊大順軍和大西軍等等戰役,更是大獲全勝。可以說,衝鋒陷陣的鰲拜,幾乎無人能擋。

正是因為南征北戰創下的赫赫戰功,鰲拜有著“大清第一勇士”的稱號。

戰功赫赫的鰲拜,逐步成為了大清八旗將領中響噹噹的人物。然而,就在鰲拜即將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皇太極去世了。

因為最高領導人去世,皇位懸空。由於皇太極去世前並沒有想好由誰來繼承皇位,於是乎,大清歷史上最早的宮斗大戲就這樣上演了。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正白旗和鑲白旗的那幫人,覺得誰最厲害誰當老大,擁護多爾袞上位,鑲黃旗和正黃旗那一派人,則擁護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上位。

而鰲拜,就是擁護豪格的中流砥柱。作為八旗軍重要將領,手握重兵,鰲拜自是有底氣跟多爾袞對著幹的。但是鰲拜畢竟不敢真和多爾袞真槍實彈動刀子,多爾袞可是皇太極的親弟弟,那可是皇親國戚,為人臣子的,鰲拜也不敢輕易以下犯上。

所以,鰲拜只好搬出已故的皇太極名頭來,威懾多爾袞——他領著一批忠於皇太極的大臣,手裡拎著寶劍,話說得鏗鏘有勁:“我們這些做臣子的,端的是先帝給我們的飯碗,穿的是先帝賜予我們的衣服,先帝(皇太極)對我們的恩德有如天一般高遠海一般遼闊。如果不立先帝的兒子當皇帝,那我們寧可追隨先帝於地下。”

這話說得,多爾袞也找不到個好藉口篡位啊。

但是,多爾袞就算自己當不了皇帝,他也不願意自己的政敵豪格當上皇帝。兩方僵持不下,最後雙方決定各退一步,讓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當時只有九歲的福臨繼位。

雖說多爾袞沒能如願當上皇帝,但是由於新皇帝順治皇帝年齡太小,所以,作為皇太極的弟弟、八旗軍的統軍司令,血統純正、實力強勁的多爾袞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攝政王,幫皇帝把持朝政。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沒有皇帝的名分,卻有與皇帝媲美的權利,多爾袞越發膨脹,黨同伐異,嚴厲打擊曾經和他作對的人,尤其是當初和他爭皇位的皇太極長子豪格,還有以鰲拜為首的、豪格的擁護者們。

在多爾袞執行肅清政敵計劃的時候,可憐的鰲拜屢屢遭受迫害,甚至前腳鰲拜剛打了勝戰,獎賞還沒拿到呢,後腳就被多爾袞“羅列”各種罪狀受罰。在多爾袞的種種迫害中,鰲拜有兩次身處險境,差點丟了性命。

一次是順治五年(1648),有人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多爾袞藉此事讓人嚴加審訊鰲拜。那一回鰲拜幾乎被判了死刑,幸好鰲拜戰功赫赫,將功抵過,只免去官職了事。

另一次是在順治七年,多爾袞病中暗示貝子錫翰請順治皇帝過來探視他,貝子錫翰請皇帝過來後,多爾袞又以“違令瀆請”的名義給他下罪,並追責鰲拜的包庇之罪,本來鰲拜是要被判死刑的。但是他福大命大,還沒等多爾袞把他弄死,多爾袞自個兒就先出事死了,最終讓鰲拜逃過一劫。

說實話,鰲拜忠心護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不為謀求個人利益依附多爾袞,反而堅決擁立先帝之子為皇位繼承人,為扳倒多爾袞多方奔走,甚至不惜與其兵戎相見。

如此忠臣,本該被當做正面人物來傳揚,為何會被當做奸逆之臣呢?

說到底,還是鰲拜不識趣,心氣兒太大,嚴重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你想啊,哪裡有領導會待見一個人前處處壓自己一頭的下屬啊?權利頂峰時期的鰲拜,甚至有能夠代行皇帝職權的權利。

根據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大臣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

三朝元老的鰲拜,在朝廷裡面可以說是橫著走。順治皇帝臨終前,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輔佐康熙治理國家,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索尼雖然名義上是四大輔政大臣之首,但實際上真正掌控大權的是鰲拜。

再加上那時候康熙皇帝尚年少,無法執政,所以鰲拜就自然而然走上了專權的道路,遲遲不肯將政權歸還給康熙,因此他就成了康熙執政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康熙想要親政,鰲拜必須剷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也怨不得人康熙皇帝,設計擒拿鰲拜,將其逮捕下獄了。

一心事主卻落得“奸逆之臣”之名,鰲拜悲慘的“爭氣”人生

縱觀鰲拜這一生,一直在和人鬥。早年鰲拜一心事主,幫皇太極鬥李自成、鬥張獻忠,鬥完了外敵又開始鬥多爾袞。屢次陷入險境,又屢次化險為夷。晚年的他,如果能夠收斂著點自己的戾氣,老老實實在朝中當個吉祥物,或是告老還鄉養老啥的,或許還能善始善終。但是,鰲拜就是事事都要爭一口氣的那種人。鰲拜爭到了輔政大臣的位子,卻也因此擋住了康熙皇帝開創盛世的康莊大道,最後落得個奸逆之臣的罵名,身死禁所的下場,也是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