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王道與仁政

“王道”與“仁政”,是儒家所主張的政治理念,“王道”就是聖王之道,是符合仁義準則的治國之道,而“仁政”,是將仁義作為基本的政治觀念治理國家,“仁政”是“王道”在政治措施上的具體實現,而“王道”是“仁政”的思想內涵。

這關係,感覺到了莊子“內聖外王”觀點的餘波威力。

“王道”的概念發端於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進行了明確闡述。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這句話言簡意賅,指出了仁與道的基本關係。孟子在謁見梁惠王的時候,具體地闡述了自己的“王道”理想:“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麼長的文言,讀者你好像懂了,但是又蒙了一圈,對吧。

“王道”是孟子極力提倡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可是在孟子所生活的時代,通行於世的卻是與“王道”截然相反的“霸道”。

好像現在米國,強買強賣,抬胳膊亮肌肉,感覺若有所悟……

“霸道”,也就是憑藉武力、刑法和權勢對外征伐和對內管理的政治思想,這是法家積極主張的施政理念。戰國中後期,各國政治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還記載:“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此處誇張了),莫能用。”這都表明當時孔孟所主張的“王道”與“仁政”的理想是屢屢碰壁,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採納。

小結:仁政不易,王道滄桑,霸道酸爽,天下之勢,利益平衡,終究都繞不過歲月的洪流,順勢而動,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