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取消了丞相,太平天國的丞相卻多到滿天飛!

在我們腦海中,丞相本是古代朝堂百官之首,皇帝的輔政大臣,並且自明朝胡惟庸一案後,朱元璋取消丞相一職,將丞相的權力細分入六部。此後數百年間,明清兩朝再未設此官職。

然而奇葩的是,到了太平天國,丞相這一官職又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並且,太平天國的丞相數量多達成千上萬,丞相多到滿天飛、滿街跑。

明清取消了丞相,太平天國的丞相卻多到滿天飛!

太平天國為何出現這麼多丞相呢?和過去不同,太平天國的丞相非常具有“天國特色”,“丞相名目之多和雜”。據小佛不完全統計,太平天國出現的“丞相”主要有以下數種:六官丞相、左右丞相、恩賞丞相、殿前丞相、平湖丞相、諸殿丞相、職同丞相等,每一類丞相下又還有細分。我們舉例來說吧:

六官丞相:這是太平天國早期中官職最高的一檔,《金陵省難紀略》指出——“官至丞相止”。六官丞相又包括:天官丞相、地官丞相、春官丞相、夏官丞相、秋官丞相、冬官丞相,這些丞相又分為“正”、“又正”、“副”、“又副”,因此光是六官丞相,就有二十多人。

具體來看,光是天官丞相就多達五個人。這其中,秦日綱、陳承瑢是天官正丞相,曾水源是又正丞相,林鳳祥是天官副丞相,曾釗揚是天官又副丞相。

明清取消了丞相,太平天國的丞相卻多到滿天飛!

作為太平天國百官之首的六官丞相,所負責之事自然不單一,他們要帶兵打仗、要安撫百姓、要協助諸王。因此,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的北伐和西征中,都是由部分六官丞相為統帥,這也算是應了楊秀清說過的那句話:官居極品,統握兵權。

左右丞相,出現的時間很早,那個時候洪秀全自稱太平王,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都當過左、右丞相,後來永安建制,他們被封為王爵,左右丞相的官職就沒有再使用了。

恩賞丞相,與六官丞相不同,恩賞丞相是天王根據需要“恩賞”,沒有實權,只是一個虛銜而已,“乃偽官加銜,或一時任意而授”。如果恩賞丞相需要處理具體的事務,那麼就會有的新的稱呼——欽差大臣,具體例子參見《殿左一檢點曾天養等曉諭》,曉諭中,曾天養在自己的左一檢點前加了“真天命太平天國欽差大臣【恩】賞丞相”。

諸殿丞相,這個官職的出現大概是在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以後,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等人封王,他們可以各自任命自己的殿丞相,因為楊秀清地位高,所以丞相人數各有不同,東王府設東殿左右丞相2 人,其他王府設丞相1人,比如:東殿丞相、西殿丞相等,後來官職調整,各殿的丞相由各殿的六部尚書代替(有點子像朱元璋取消丞相,分六部的做法)。

明清取消了丞相,太平天國的丞相卻多到滿天飛!

殿前丞相,實際上就是天王殿前丞相,直接服務於天王,和諸殿丞相有點類似,後來逐漸被六官丞相取代。

有文史學者這樣統計:在太平天國,一個僅有500人的軍隊中,就有按照數字編號的丞相至少10名。這就是說,如果有50萬部隊,丞相至少就有1萬人。此時的丞相,只是一個小小的基層軍官而已。和歷史上相比,太平天國的丞相是嚴重掉身價,嚴重貶值。

還有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設立這麼多的丞相,無非是因為農民對丞相最熟悉、最嚮往,位極人臣,滿足他們的慾念罷了。

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天國把古代位高權重的丞相不斷的貶低,不斷的增加人數,以滿足人們對“丞相”的需求,這樣廣泛的設定乘丞相,反應出太平天國官僚體系的冗雜,由此我們不難窺出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之一——廣泛封王,各自為政,相互牽制,相互陷害,直到都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