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這八個字可謂漢末的真實寫照。

朝野上下,外戚與宦官鬥得你死我活;朝堂之外,瀕臨餓死邊緣的災民揭竿而起,整個王朝,竟無一處安寧。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很多時代的亂世之始,都驚人的相似。災年、瘟疫、重賦杳然而至,讓老百姓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在如何處理災民這一關乎到王朝存亡的抉擇上,桓、靈二帝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們以一道道重壓對付那些敢與朝廷唱反調的刁民,將老百姓的反抗情緒推向巔峰。

殊不知,讓老百姓獲得滿足的方式很簡單,開倉放糧。哪怕只是一碗清澈見底的稀粥,讓可憐的饑民暖暖身子,也能讓老百姓放下手裡的鋤頭菜刀,重拾對王朝的信心。然而,統治者卻選擇與民本針鋒相對,這無疑是在將大漢王朝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時的百姓無需什麼信念,只要有人站出來振臂一呼,就能讓他們玩命。不光是來自古戰場鉅鹿的張角,即便當時冒出個李角、王角、趙角,只要他敢牽頭,一定會贏得老百姓的支援和響應。張角不是個出色的起義家,但絕對是個出色的邪教頭子。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段口號喊得可謂相當有水平。

這句口號裡的“蒼天”,說的便是以天命行使皇權的統治階層,也就是大漢王朝。黃天當立,便是頭頂的天空將由黃天取代,意味著改朝換代。後面兩句,則對應了起義年號與張角的目標,漢靈帝光合七年正是甲子年,他打算在一年之內顛覆漢朝,讓天下重歸太平。

其實,單就“黃天”兩個字來說,裡面就有許多門道。

什麼是“黃天”?

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夕陽西下的天空。對於農民而言,這無疑是一天中最漂亮的景色。在田地裡忙碌了整日,在黃昏的夕陽下回到家裡,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就是勞苦大眾對幸福的最大訴求。

此外,按照風水書中的說法,漢朝以火德立國。在五行中土因火生,“黃”亦是土的顏色。張角希望自己的勢力能夠成為顛覆大漢的土德王朝。

從黃巾軍的穿著打扮上,我們同樣能看到“黃天”的含義。“天”在古漢語中有首級的意思,例如:“刑天”就是斬首之意。所以“黃天”就是頭上纏著黃布條,正符合黃巾軍的打扮。

至於天下太平云云,每個起義家都會說,幾乎成了“老生常談”。張角的這套理論,後來,洪秀全也用過。雖說,洪秀全借洋教的幌子宣揚口號,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內容仍是換湯不換藥。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在思想保守、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年代,張角的口號極具殺傷力。很多老百姓在聽到他的口號後,腦海裡會浮現黃昏般的希望。

與洪秀全一樣,張角在極短的時間內集結了大量兵力,足可與官兵分庭抗禮。各地百姓,聽聞張角到來後紛紛殺官開城,迎接黃巾入城,群起而響應。

此情此景,是否有劉邦、朱元璋、黃巢打天下的影子?但張角卻沒能成為前兩位,而是像黃巢一樣,淪為失敗者。當然,這是後話了。

張角的本事不止體現在口號上,他在領導方面亦頗有才華。張角的軍隊編制很有意思,他將所有信徒編成三十六個“方”,每個“方”都由一名將軍統帥。

那麼,張角本身是讀書人嗎?我們不得而知,羅貫中在小說中稱張角是一不第秀才,可漢末科舉制還沒有出現,哪來的秀才?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張角的軍隊裡絕對有讀書人,甚至是低階官吏。

在當時,社會上有不少經歷了黨錮之禍而失意的青年俊傑,他們對朝廷失去了信心。張角的太平道雖有邪教之嫌,但卻套著黃老思想的表皮,這樣的道家思想在漢代文人的眼裡還是相當有分量的。

此外,在史料中可以看到為了迎接張角,不少官署都掛上了寫有“甲子”的匾額,或許一些低階官吏也投入到張角的隊伍中去。

張角起義之前,有一個細節經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他曾買通了宮裡的宦官,預訂在三月五日這天造反。可因為麾下有人投靠了朝廷,所以造反的時間才被迫提前一個月。

從這裡足以看出,張角的起義絕不是無組織無預謀的暴亂,而是經過了詳細規劃的起義運動。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那麼,這樣的起義運動,因何招致失敗呢?

原因有很多,筆者只挑重要的說。

首先,是農民軍的劣根性。

這裡筆者並沒有詆譭勞苦大眾的意思,只是針對那個特定的年代及特定的群體而言的。起義的主體,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沒有經歷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所以整支隊伍毫無軍紀可言。古代農民軍多有自由散漫的毛病,張角的隊伍自不會“免俗”。

若想要帶領這一支隊伍,首領必須有超越常人的魄力和人格魅力。劉邦的軍隊、朱元璋的軍隊在起義之初,都曾做過燒殺搶掠的惡行,但起義領袖是怎麼處理的?及時安撫民眾,及時處置罪犯,及時教化士兵。這種勢頭,絕不能蔓延開來,否則他們的定位就會由兵變成匪。

當農民軍將屠刀伸向同為農民的同胞,那麼,他們就已不再是代表農民的正義之師,而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反賊。任何起義,但凡脫離了群眾,走向失敗是必然的。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另一重要原因,在於漢靈帝的及時補救。

各地起義爆發,朝堂亂作一團,外戚何進被拜為大將軍,鎮守京師。此時皇甫嵩向漢靈帝奏疏,請求解除黨錮,還天下讀書人以自由。漢靈帝看完奏章後遲疑了許久,找來宦官呂強商討對策。呂強說,倘若這些被禁錮的文人投身黃巾賊,為烏合之眾出謀劃策,那麼反賊的勢力將會愈發強大。

漢靈帝雖然是個糊塗蛋,好在他比較聽話,相信了呂強所言,解除了持續十五年的黨錮。從這以後,那些在閹黨之禍中失意的清流派和外戚得以複用,成為剿匪的中堅力量。並且,在平定黃巾賊的過程中,此前鬱郁不得志的部分官員逐漸獲得了兵權。

例如,劉備的老師盧植,就在黨錮解放後被複用,帶著一支人馬殺向黃巾賊的老巢河北。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漢靈帝沒有解除黨錮,那麼,單憑何進和皇甫嵩,亦會獨木難支。正因黨錮被解除,各地人才響應官兵進行剿匪,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黃巾軍。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當然,黃巾軍的失敗,還有一重要因素,就是張角的力量無法匹敵官兵。

黃巾軍在打下若干城池後,早已獲得了充足的武器軍備,但他們與官兵的差距卻不是這些裝備能夠彌補的。姑且不說皇甫嵩麾下身經百戰的官兵,單就那些地方武裝,都不是黃巾軍能匹敵的。

在造反之前,張角麾下計程車兵幾乎沒有打過仗,甚至連武器都沒摸過。他們非但缺乏單兵作戰能力,且不懂得服從的重要性。雖然張角軍隊的編制無限接近於官兵,但他麾下的烏合之眾卻缺乏戰鬥素養,打起仗來一窩蜂地衝上去不聽從指揮排程,但凡有一個士兵逃跑其他士兵便會作鳥獸散。

即便是地主手底下的鄉勇,平日裡也會操練起來。所以,在戰爭期間,張角的黃巾軍連這些地方武裝都難以匹敵,更何況是訓練有素的官兵呢?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最後,就是張角的人格魅力不足了。

黃巾之亂結束後的三國時代,每個主公手下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人才?偏偏張角麾下除張梁張寶外,再無值得一曬的謀臣武將。張梁張寶之所以被後人銘記,亦是因為他們是張角的兄弟,僅此而已。不光是二十一世紀,哪個時代人才都是最寶貴的資源。

不論是小說還是正史裡,我們都無法看到黃巾軍中出色的將領。就算張角有堪比諸葛亮近乎妖孽的智商,以他一人的力量也無法統籌規劃全軍。尤其在小說中,張角的每一支主力部隊都是被聯合絞殺的,從未出現某一支黃巾軍馳援友軍的情況。

倘若黃巾軍中有優秀的將領,根本不會出現這種顧前不顧後的佈局。張角的手裡足有幾十萬人馬,倘若能善用這股力量,未嘗不可建立一番功業。可在義軍如此聲勢浩大的情況下,張角只堅持了九個月時間,顯然,這種曇花一現般的起義中還存在其他不可知的缺陷。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張角死了,可黃巾之亂對中原造成的影響尚在。

漢靈帝將兵權下放到地方,延緩了漢朝的死期,卻埋下了更多的隱患。靠著在平定黃巾期間攢下的家底,不少地方將領或官員獲得了割據的兵力,成為下一段亂世的主角——軍閥。至於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孫、曹、劉崛起於亂世,那便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資料:

【《太平道》、《黃巾軍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