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棲霞縣的名宦祠,除了牟敬祖之外還奉祀哪些人物?

牟姓為棲霞之望族,其淵源有二,一稱“鐵口牟”,一稱“名宦牟”。

鐵口牟的鐵口,指的是其先祖之居所;名宦牟的名宦,指的是其先祖之地位。

所謂“名宦”,即古代的“名宦祠”。根據族譜記載,該支牟姓的始遷祖牟敬祖明初自湖北至棲霞縣任主簿之職。牟敬祖雖非一縣之長,但因貢獻頗多,後入祀名宦祠中。其子孫因此以“名宦”為號,稱“名宦牟”。

清代棲霞縣的名宦祠,除了牟敬祖之外還奉祀哪些人物?

在古代,名宦、鄉賢二祠是府州縣城當中必備的兩處祭祀場所。兩者奉祀的都是一些有功績且與當地有交集的歷史人物,只不過根據籍貫加以區別,前者是外地人,而後者則是本地籍。因為古代官員任職實行地域迴避制度,本縣之官基本都是外地人。

牟敬祖來棲霞縣擔任主簿時,籍貫仍為湖北公安縣。他卸任之後,落戶當地,後世子孫就成為棲霞籍。

前已言道,古代的文官多數是流官,子孫就地落戶的情況雖然有,但並非常態。棲霞縣名宦祠中奉祀的名宦有很多,如今在棲霞有後人、且以“名宦”為號的,筆者暫時只聽說“名宦牟”這一家。

清代棲霞縣的名宦祠,除了牟敬祖之外還奉祀哪些人物?

根據清光緒版《棲霞縣誌》及《登州府志》的記載,棲霞縣名宦祠奉祀的“名宦”共有十一位。除了明代的縣主簿牟敬祖之外,其餘十人分別是金代縣令李自牧,元代縣丞王鼎臣,明代知縣張鑾、陳貴、李升吉、婁鑑、郭實,教諭吳怡、冀綸,以及清代知縣方傳植。

其中,李自牧是趙郡人,金大定年間來棲霞縣任知縣之職。當時棲霞剛剛建縣不久,諸事初創,李自牧“專尚德化”,縣誌對他的評價很高。王鼎臣則是真定人,元大德年間任棲霞縣縣丞,他在職期間也是崇尚教化,頗有口碑。

在入祀名宦祠的明代知縣當中,李升吉是事蹟比較突出的一位。他是山西雁門人,舉人出身,崇禎二年至六年任棲霞縣知縣。在他卸職之後,棲霞人感念其功德,曾請萊陽名人宋應亨(宋琬的父親)為之撰寫碑記,稱《李侯功德碑》。

李升吉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在孔有德之亂時期,他有保全棲霞城之功勞。

根據《李侯功德碑》的記載,崇禎五年,孔有德叛軍在佔據登州之後,曾多路出擊,不僅攻陷黃縣、招遠、平度,圍困萊州;還曾試圖攻打萊陽和棲霞。

在此期間,李升吉雖是文臣,但統御有方,不僅擊退了叛軍對棲霞縣的圍攻,而且還曾分兵救援萊陽。後來,明朝大軍進入登萊平叛,棲霞縣作為登州的大後方,在糧草供應方面也出力甚多,這背後也是李升吉的功勞。因此,《李侯功德碑》稱讚說:“吾儕孤城不失,得遂生全,皆我侯之再造也。”

清代的方傳植,則是年代相對較近的一位名宦。他是安徽桐城人,在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之間任棲霞知縣。同治年間,棲霞士紳聯名申請,由山東巡撫上奏,經朝廷批准,將他奉祀到棲霞縣名宦祠中。

清代棲霞縣的名宦祠,除了牟敬祖之外還奉祀哪些人物?

方傳植的政績,在縣誌當中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主要包括:建考棚、設書院、籌膏火、修城垣、築護堤、立武廟、崇文昌、表節孝。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在教育、文化、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辦了不少實事。當地人知恩圖報,就以奉祀名宦祠的方式對他進行追念。

以上政績中,較有代表性的當屬“重修霞山書院”(霞山據說指的就是現在棲霞城南之翠屏山)。書院為古代地方興賢育才之所,棲霞作為偏僻山城而文脈不絕,其功勞不可小覷。百餘年之後,名宦祠雖已不存,但方傳植重修霞山書院的事蹟,在上世紀末編撰的《棲霞縣誌》中仍有提及。(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