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國策,它取締了魏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不再以士族門第為選才依據,打破了桎梏中國數百年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現象。布衣學子十年寒窗,也可高居廟堂,科舉呈現出的生氣勃勃,使得中國的文化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對於天下學子和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說,科舉無疑是一項偉大的創舉。但是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生成的特殊產物,其自身的弊端也是根深蒂固。可以說,科舉自創立起,其根本目的並不是為國取才,也不是化育天下,而是乾隆皇帝曾經提到過的四個字“牢籠志士”。

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志士,是指天下讀書人,而牢籠,則指的科舉。科舉又稱恩科,顧名思義,是指皇帝施恩於天下士子,目的是結天下讀書人以歡心。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則是用“學而優則仕”的家國情懷,和高官厚祿的名利誘惑來收買天下文人。

明清兩朝的科舉,就是證明這種說法最好的例子。宋朝王安石“廢詩賦取經義”,將科舉考試的內容侷限在儒家學說的條條框框內。明朝開國後,明太祖朱元璋改革科舉,延續了宋朝的取士標準。到了明憲宗時期,再次將科舉考試內容的格律形式固定,使其“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取士。

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八股文簡單來說,就是規定考試文章的段落、格式、行文風格,內容更是限制在四書五經之中,觀點還必須和“朱聖人”朱熹相同,不得“自以為是”。八股文的出現,讓明清之際的讀書人陷入了專研章句,白首窮經的死迴圈,整日裡苦讀聖人言論,自己卻無半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見。中國這一時期的科學、藝術發展因此受到了嚴重限制,逐漸落後於世界。

八股文改革,其實才真正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於科舉的利用目的。他們不需要博覽群書,志在四方的才俊。只想天下讀書人都進到八股的牢籠裡,不異想天開,更不要被“歪門邪道”所蠱惑。讀書人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剩下的一些草寇之流,因為其自身格局和視野的侷限性,也掀不起風浪。

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所以明清之際,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洪秀全,都是落第舉子,而他們起義的部下,又多為窮苦農民。這兩次起義的失敗,根源都在農民起義自身的侷限性。這也直接證明了,大多數讀書人,都以仕途為人生第一追求,並不會跟著反對封建統治階級,這就是“牢籠志士”的成功之處。

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朱元璋時期的南北榜案也是一大例證,明洪武三十年二月會試,首批錄取51人全為南方人,引起北方學子的大為不滿。元末明初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特別是江浙、安徽等江南地區發展更是舉全國之首,所以南方學子錄取率達到百分之百,其實並不難理解。

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朱元璋的處理很聰明,再加考一場,所錄取61人全為北方人。這一南北榜,安撫了讀書人,也解決了戰亂帶了科舉不公平性,朱元璋是值得稱讚的。但是,南北榜案的背後,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榜案初期,朱元璋為了平息北方學子的怨氣,不僅嚴懲了主考官員,還將首榜高中狀元陳安阝、探花劉仕諤試卷複審,以“不行明白,用筆批直,有惑聖覽”的莫須有罪名發配從軍,他們也後來都因此丟了性命。

很明顯,朱元璋在人才和江山穩定前,毫無猶豫地犧牲了前者,這就是封建王朝的無情所在。它的存在合理,但是可悲。明清兩朝的文字獄也是如此,都是透過強硬的屠戮來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而犧牲的依舊是無辜的讀書人。

科舉只是為國選才?乾隆說了"牢籠志士"四個字,這是無解的陽謀

“牢籠志士”就是一張圍困了中國讀書人千年的網,但是對於讀書人來說,他心甘情願鑽進去,周瑜打黃蓋。學而優則仕是中國知識分子骨子裡流淌的血液,至於取士的目的和方式,或許根本不重要。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無解的陽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