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亂世中,如何透過勤儉治國拯救危難?

開國皇帝開創了基業,治世皇帝守住和壯大了基業,但歷代封建王朝,總是免不了走向衰敗和滅亡,其中儘管是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起作用,但與末代君主們的昏庸無能,也有很大的關係。在眾多的末代皇帝中,也有少數能清楚地認識到危險處境,試圖透過勤儉治國來力挽危局。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亂世中,如何透過勤儉治國拯救危難?

唐宣宗李忱的生活與吏治

大唐王朝透過李淵、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等的精心圖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繼出現,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然而物極必反,安史之亂打亂了這繁盛景象,經濟遭到了極大破壞,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摧殘,軍事上藩鎮割據,政治上朋黨之爭和宦官專權更是加劇了這種局面,當時翰林學士劉允章稱“國有九破,民有八苦”。在這種苦難局面下,唐宣宗李忱,可謂是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面對當時宦官控制皇帝廢立之事,李忱即位前時假裝痴呆,宦官以為擁立他為皇帝,易於控制,因此得以於公元846年繼位。唐宣宗身為皇帝,卻始終恭儉好善,平易近人。宮中的侍役,他都能叫得上名字,知道於什麼差事。宮中有人生病,宣宗知道後,不但派御醫前往診視,而且還親自前往去探望,並私下裡賞賜給病人一些物品作為安慰。平時和大臣們在一起,宣宗總是表現的恭恭敬敬,如同對待客人一樣,但聽大臣們奏事時,則嚴肅認真,一副威嚴的氣勢,從來沒有顯出過煩躁和怠惰。

宣宗在位時期,很注意節儉,平時在宮中,經常穿著洗過的衣服,待上朝召見大臣時,才換上新衣服,有時甚至穿著洗過幾次的衣服上朝,每天的飯菜也比較簡單。以前皇帝出行,都要先用龍腦、鬱金鋪撒地面,宣宗認為這太奢侈浪費,詔令撤掉。在宣宗的帶領下,大臣們都很節儉,並在官場中形成了一種崇尚節儉的風氣。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亂世中,如何透過勤儉治國拯救危難?

唐宣宗在位13年,史官稱他是明察慎斷,用法無私,恭謹節儉,惠愛民物,具有貞觀之風,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從唐朝中後期的幾代皇帝來看,宣宗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較為賢明的君主。他在位時期,社會形勢也確實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國家安定,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為明顯。據記載:大中十三年,國庫充足,各種貨物堆積如山,戶部的錢幣多的幾乎無法計算。各州的情況也是如此,有的州積錢甚至多達3百萬。

唐宣宗在治國方面也有所作為。他認為:治理好國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君主能夠明察慎斷,正確的選拔和任用官吏。因此,即位之初,就開始著手改革和完善選官制度。以往吏部選官,只憑家世資歷,宣宗認為這不能夠選拔出具有真實才能的人。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他從觀察使和刺史中挑選有奇才異政的人,加以試用,並根據試用期間的實際能力來決定是否任免。同時,宣宗還把戶口的增減也列為官員升遷的標準,規定觀察使、刺史任期屆滿時,如果所管州縣戶口增添至1千戶,則加以升遷,反之,如果逃亡至7百戶,不僅罷官免職,而且罷官後3年之內不再任職。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亂世中,如何透過勤儉治國拯救危難?

明思宗朱由檢的節儉與勤政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一1644年),也就是崇禎辛帝,身處亂世,但倡行節儉,想透過自己的努力,挽殘牆於既倒。他於1627年繼位。可這時候的明朝已經成了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外有歐洲殖民者的侵略:荷蘭佔據了臺灣,沙俄滲進了東北,這些明朝已無暇顧及了。內部則,東北興起了後金政權,陝西發生了農民起義,朝中宦官魏忠賢橫行專權,弄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對此,崇禎皇帝滿腔熱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理國家中去。

首先,節省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與民休養生息。他罷除了為爭室服務的織造、燒造、採辦等一切不急之役.停止了皇宮的一切土木營造,自減自己和后妃們的吃用開支。本來,皇帝和后妃的衣服穿一次就要換的,因而後宮裡歷代帝后的衣服堆積如山。崇禎覺得這樣太浪費,他自己帶頭穿經過漿洗的舊衣,他的皇后還親自動手洗衣。他的襯衣破了,縫補一下再穿,皇宮中的金銀器皿皆棄置不用,也不再製造新的。後來這些東西都拿到銀作局熔捧充餉了,宮中的大批宮女也被遣送出宮。

其次,在自己的皇位初步鞏固之後,他開始集中精力解決權閹魏忠賢集團專權問題,他採取先穩住他們,再各個擊破的方式消滅了魏忠賢,為明朝清除了最大的隱患。然後他全力應付來自於東北後金的進攻和起自於陝西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在這些活動中他己回天乏術,無能為力,然而他的勤政還是值得稱道的。崇禎的勤政超過以往任何帝王,工作起來不分晝夜。

祟禎的努力並沒有能夠挽救明王朝的滅亡。明王朝在內外交困中,還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這個結局並不是崇禎皇帝的過錯,而是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再加上他的前輩們昏庸無道。到他統治時,明王朝已是積重難返,沉痾難醫了。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亂世中,如何透過勤儉治國拯救危難?

清道光帝昱寧的勤儉

在滿清王朝中,還有一個以勤儉出名的皇帝,那就是清朝第七代皇帝一宣宗愛新覺羅,曼寧(1782年一1850年),也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於1820年繼位時,清朝已是百弊叢生,危機四伏。西方殖民勢力己開始滲入中國,鴉片的銷售量已是越來越大.白銀大量外流,國庫虧空越來越大,內部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道光皇帝力圖振興,他大力整頓吏治,努力嚴禁鴉片,盡力抵禦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面臨危局,道光皇帝深感前任東征西討,南巡北率,耗盡了資財,而皇親貴戚競相奢侈腐化.滿清入關前的淳樸節儉習俗,早已喪失殆盡。於是,道光決定從矯正人心風俗入手,倡行節儉,力戒奢靡,希望恢復從前淳樸節儉的舊俗.從官至民以儉樸為榮,從而使倉餉充溢,國庫豐實。

道光皇帝並非只是在口頭和文字上要求別人節儉的,而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帶頭儉樸從事。從飲食方面看,以往皇帝每頓飯至少要二十幾個菜餚,道光下令每天最多隻做四樣菜,甚至有時只要一樣菜豆腐燒豬肝,這使得掌管御膳房,以往靠皇帝鋪張浪費而虛報冒領,大撈油水的官員們大失所望。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亂世中,如何透過勤儉治國拯救危難?

道光皇帝在服飾上的節儉在歷代帝王中也屬罕見,其改制罩衣和補綴套褲,在晚清影響頗大。按慣例清代皇帝冬季要穿珍貴毛皮罩衣,道光登基後,內務府為他準備了一件黑色狐皮罩衣,這種罩衣外皮內緞,用料內闊外狹,四周緞子襯裡顯露其外,稱為“出風”,黑色的毛皮綴在上好的緞子面料上,顯得雍容華貴,典雅莊重。道光以為狐皮是獵獲野物所得,緞子為百姓辛勤製作而成,緞子當比狐皮貴重,況且“出風”部分純系裝點好看,毫無實用。於是,他命令內務府改制那件罩衣,四周不許顯露出多餘緞面。

除服飾飲食外,道光在內廷後宮及外出一應所需用品方面節省儉樸。道光繼位以後,內務府按慣例為他準備御用硯臺40方。道光覺得頗為浪費,當即傳諭留下兩方,其餘分賜內廷諸臣,並詔令此後有關地方勿須再常年備制貢品硯臺。另外,御用毛筆歷來都是特製紫毫筆,即用剛銳紫色兔毛所製成,為世所罕見,極為珍貴,道光即命此後不再徵用,改換為普通毛筆。

道光的躬行節儉和以身作則,雖然沒有讓滿洲臣民“返本還淳”,也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格局,致使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逐漸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會,但也起到了遏制奢侈腐化風氣的作用。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亂世中,如何透過勤儉治國拯救危難?

結語:

勤儉治國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群眾生活顯著提高。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居於世界後列,全國還有幾千萬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城市大量下崗工人急需再就業,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西部開發需要大量資金,基礎設施還需進一步夯實。

古代帝王尚且懂得勤儉治國,生活在21世紀,充分享受著人類文明提供的各類物質和精神財富,難道我們不應該在科學精神的指導下,自覺地以史為鏡,以儉為榮,以苦為樂,投身於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