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長安城內寒風凌冽,草木凋零,一派肅殺凝重。武則天已經很長時間臥病在床,女皇所有的旨意和詔令,都是由兩個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耀武揚威地傳達出來,朝中宰相及皇室親貴,想見上女皇一面都很難。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22日午夜時分,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率領五百餘名羽林軍,發動了軍事政變,直接衝進了女皇居住的迎仙宮,在宮殿走廊裡,當場斬殺了前來呵斥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五十歲的皇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重新恢復了李唐的天下。那個晚上,八十歲的宰相張柬之,精神抖擻,長劍在手,衝鋒在前,親手斬殺了張氏兄弟,是何等的壯懷激烈,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政變成功後,張柬之被任命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袁恕己為同鳳閣鸞臺三品,桓彥範和敬暉一同任命為納言,都做了宰相。但是好景不長,僅僅幾個月之後,張柬之等政變功臣,被剝奪了朝廷的實際大權,都被免去了宰相職務而轉封為郡王,張柬之被為漢陽王、敬暉為平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崔玄煒為博陵王,史稱政變“五王”。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第二年(706年)三月,政變功臣的“五王”,都被貶出了朝廷到外地任刺史。同年八月,朝廷又以謀反的罪名,將他們五人流放邊疆,五人家族中所有十六歲以上的成員,也全都流放到嶺南。流放的詔命才剛剛發出不久,朝廷派出的大臣又追殺而來,張柬之與崔玄煒在朝廷的詔命來到之前,就已經死在了流放之地或去流放之地的路上,免了生前受死的痛苦,但是另外三人中,有兩人被亂棍打死,一人被凌遲處死,下場悽慘。

張柬之等人明明是李唐皇室的恩人,對大唐朝廷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結局淒涼呢?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張柬之等政變功臣的根基並不牢固。

神龍政變的核心人物張柬之,長期在外地任職,直到政變發動的前三個月,才回到朝廷擔任宰相,其他人除了崔玄暐是宰相班子成員,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等人在政變前,官職和地位都不高,他們在朝中並沒有形成自己牢固的勢力和根基。

另外,發動神龍政變的這些人,並不是來自一個固定的利益集團,他們完全是懷著一顆拯救李唐皇室的赤膽忠心,懷著拯救大唐社稷的共同理想,而臨時走到了一起。因此,事後在遭遇清算時,也很難擰成一股繩,共同對“敵人”,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李唐皇室的卸磨殺驢。

發動“神龍政變”,主要是張柬之等人的主張,已經是皇太子的李顯,性格軟弱沒有擔當,而且他不願承擔逼母退位的惡名,發動軍事行動的主動意願並不強,在政變發動的前夕,都想臨陣脫逃,都是被硬拉著來到女皇的迎仙宮,在面對女皇時,也始終低頭不語,不敢面對母親武則天,這也為日後他對政變功臣的清算埋下了伏筆。

同時,李顯雖然性格懦弱,但並非智商不如人。登上皇位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遠離朝堂十四年,朝廷中絕大多數官員都與自己沒有感情聯絡,在朝中沒有任何勢力可以依靠。能夠成功復位,完全是因為自己是太子,是李唐的代言人,是眾多大臣心中李唐的一面旗幟,僅此而已。成功恢位後的李唐王朝,實際的朝政大權,緊緊掌握在發動政變的功臣手中。本來就沒有安全感的李顯,面對功臣派的勢力,憂心重重,坐臥難安。因此,為了自身的皇位安全和人身安全,唐中宗李顯自然就會找機會對張柬之等政變功臣下手。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神龍政變除惡未盡。

神龍政變的物件是張易之、張昌宗為首的張氏家族,朝中的另一派勢力——武氏家族,並沒有受到任何打擊。之後對張柬之等政變功臣進行清算的主要力量,就是來自武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武三思。雖然女皇武則天已經退位,武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武承嗣也已經去世,武家實力大不如從前。但是,以武三思為核心的武家,仍然是朝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武三思貴為梁王,地位崇高,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武重規、武懿宗分別為左、右金吾大將軍,手中都握有重兵,護衛皇城安全的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武家人手中。因此,皇后韋氏與武家的扛旗人物武三思私通,皇帝李顯正好藉此渠道,順勢聯合武家的勢力,對付朝中的政變功臣集團。

神龍政變成功,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被誅殺,洛陽長史薛季昶就曾對張柬之和敬暉說,“兩個元兇雖然已被除掉,然而呂產、呂祿這樣的人仍然存在,斬草沒有除根,終究還會再次長出。”目標很明確,就是指武氏家族的成員沒有被打擊清除。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但是,張柬之和敬暉卻回覆說,“此時大局已定,你說的那些人,只是案板上的肉罷了,還能有什麼樣的作為呢!政變已經殺了很多人了,不可再多殺了。”當時的朝邑縣尉、後來的強人劉幽求,也對功臣派說,“武三思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你們諸位終究會死無葬身之地,若不盡早防範,等到禍患降臨,就會後悔莫及了!”。但是,張柬之等人仍然沒有聽取其建議。

也許是過於自信,也許是實力不濟,又或者是婦人之仁,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最終,誣陷張柬之等政變功臣“五王”謀反的,正是武三思,唐中宗李顯打擊“五王”所依靠的力量,也正是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家族勢力。

景雲元年(710年)7月,唐睿宗李旦下令,為張柬之等政變功臣昭雪平反,恢復原來的官職及爵位,也算是對為李唐皇室做出突出貢獻的功臣,有了一個歷史性的結論和交代,但斯人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