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最終我們都活成了你的模樣

文:可快

提到李紳,怎麼都繞不過他的《憫農》。

如果他生在鐘鳴鼎食之家,自然就不會看到農夫辛苦勞作的畫面,也就自然寫不出包含著同情和憤慨之情的《憫農》;如果他沒有一個知書達理的母親悉心教導,也就自然不會在少年時通曉經義有濟世之志。

天時、地利、人和,這才打造出了那一個悲憫的少年李紳:

少年得志,二十七歲中了進士得到龍顏青睞。用龍章鳳姿的氣度和淵博出眾的學識征服了當權者,位居翰林學士,正是春風得意。

衣錦還鄉,回亳州探親訪友,又恰逢同僚李逢吉,久別重逢、攜手同遊。於觀稼臺上體察民情,浙東節度使李逢吉看到的是個人的前途,“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他想的是青雲直上,升官如登臺;李紳則觸動於蒼生黎民為生存的田間勞作,有感而發: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最終我們都活成了你的模樣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生存不易啊!尤其是這些處於底層的百姓,更是在兇殘的天災人禍手中搶飯吃!

終歸李紳當時是少年,也幸虧他是少年。少年人的熱血,少年人的藏不住話他都有!所以他才能看透官場的潛規則之後,還能如此毫無顧忌,肆意大膽地接朝廷的短: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最終我們都活成了你的模樣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生活不易,辛辛苦苦一年,好不容易豐收了;得來的糧食還不得不向朝廷納稅。苛捐雜稅猛於虎,君不見五湖四海無閒田,秋天本是個笑逐顏開的季節,可現如今,豐收不見豐收的喜,就是要把百姓們往絕路上逼啊!

李紳也是把李逢吉當知心好友,才敢這樣掏心窩子地講話。李逢吉假意稱歎,又向李紳討了另一首詩的筆墨: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李紳,最終我們都活成了你的模樣

苦了百姓,卻養肥了國家,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

李紳把一顆赤誠的心捧到好友面前,未曾料到知人知面不知心,以為的高山流水逢知音,卻是豺狼虎豹環伺想要拆人骨。轉頭李逢吉借用好友的把柄想要換前程,誣陷李紳寫反詩。

幸虧武宗皇帝不是那些個昏君,不僅沒有怪罪於李紳,還對他所寫的民生疾苦表達了贊同,給他升了官。在看那李逢吉,偷雞不著蝕把米,降官雲南。

年輕時誰會沒有遇到幾個披著羊皮的狼,年輕時誰還不是熱血沸騰以為可以拯救天下,普渡眾生?可是更多的時候,慢慢的就懂了,一不小心你就會活成曾經討厭的樣子。

熟讀儒家經典的李紳想來是討厭虛偽的人,想來是注重長幼尊卑的。作為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在發跡前拜訪長輩李元將,一聲聲的“叔叔”喊得親切;身居高位之後,叔叔要來巴結他,稱自己為“弟”、為“侄”,被養大了脾氣的他都不滿意,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才勉強接受。

多麼的荒誕!多麼的可笑!

那個寫下了憫農的李紳,面目全非!

做官後生活奢侈,要有妻妾成群,要有山珍海味,要有綾羅綢緞,就是不見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不見為民伸張正義的如許清官。

劉禹錫應邀赴宴,李紳命其一家妓陪酒,劉禹錫被一歌妓深深吸引,寫詩表達傾慕:

高髻雲鬟宮樣妝, 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 斷盡蘇州刺史腸。

李紳,最終我們都活成了你的模樣

李司空見多瞭如雲美人,可劉刺史卻為了李紳府裡普通家妓傾心欲斷腸。

玉盤珍饈,美人如花,李紳見得太多了,早就不當回事了,朱門酒肉臭的窮奢極侈也不過如此。他,早已忘了當年那一個在田間悲嘆的少年!

另外一個傳言,就更為誇張和極端。雞肉一口鮮,他只食雞舌,小小一盤三百多隻雞,一頓飯就多達好幾百貫甚至上千貫!後院被宰殺的雞堆成了小山,卻只是為了滿足他的口腹之慾。

情深意切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猶在耳畔,轉頭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魚肉百姓。管轄的地方鬧了蝗災,他隱瞞不報反倒對皇帝歌功頌德,高呼“聖上恩澤”,蝗蟲過境竟是半點未損莊稼;為了給朝廷提供珍稀的貢品,在天寒地凍的冬日裡,逼迫百姓下河挖蛤蜊,鐵石心腸。

憫農的詩名留在了史冊上,可欺民的罵名也同樣寫了下來。

李紳,最終我們都活成了你的模樣

我們相信當年的李紳不是假惺惺,正如我們相信當年的自己不是虛情假意。我們也厭惡此時的李紳醉心權術,正如彼時的我們厭惡自己丟了初心,熱忱不在。

歲月是一把殺豬刀,生活是一把殘忍的火;歲月殺死的不僅是我們青春的容顏,還割掉了我們年少時的夢想,生活燃盡的不僅是我們年少的夢想,還有此時我們的一份熱忱。想當年,誰還不是那一個壯志凌雲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