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企業家在現代的中國是備受人們敬仰的職業,但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商人卻是備受排擠,雖然商人擁有比一般人更加富足的物質生活,然而在政治地位與社會地位上都遠比普通的農民群眾更為低下,而史書或者其他的書籍記載當中對於商人的評價也是負面居多。

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奸詐、貪婪的商人形象幾乎成為古代商人的代名詞。然而在明清時期,商人的形象卻發生的重大的轉變,特別是在明清時期的民歌當中,商人的形象不在是單一的負面形象,而且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那麼造成這個重大轉變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一:飽受批判的古代商人,命途多舛的古代商人有多難

1。古代商人毫無政治地位可言,如同待宰的羔羊

在敘述明清時期商人形象轉變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於商人的壓迫有哪些?自從商鞅變法以來,中國古代似乎就確立了對待商人的主格調那就是“抑商政策”。

據《戰國策》當中記載商鞅變法的抑商舉措稱:“力本業,耕織致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孥”,“使商無得粟,農無得糴”。雖然秦朝最後被滅亡,但是這一項抑商政策幾乎被後世的王朝所沿用。

例如在漢朝時期漢武帝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衣服,不得說官,甚至連平頭百姓都地位都不如,空有財產,最終不過是統治階級待宰的羔羊罷了。由此可見,古代商人的第一難就是政治難。

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2。古代商人被貼上貪婪,奸詐的標籤

中國古代的商人除了在政治上毫無地位可言之外,在其社會形象上也飽受汙衊,古代商人幾乎就成為了貪婪奸詐,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代名詞。以至於後來甚至有了“無奸不商”的成語。

據《左傳》當中對於商人形象的記載稱:“同惡相求,如市賈焉。”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商人的厭惡可見一斑。不僅僅如此,甚至是在商品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宋朝,當時的人們對於商人的的描述也是“蠅營狗苟之徒,唯利是圖之輩”,滿身銅臭味似乎就是古代商人最主要的形象。

二:明清時期民歌當中的商人形象的多樣性

1。民歌當中表現出對商人生活的羨慕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在明清以前商人的形象大多以負面為主,然而在明清時期的民歌當中卻有不一樣的表現。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對於商人生活的羨慕,這是在中國古代從來沒有過的表現。

據《明代民歌集》當中記載稱:“做生涯委實堪羨,走燕齊經楚粵,天涯海角都遊遍。江湖隨遊蕩,萬金腰細纏。四海為家,四海為家,到處隨逍遙。”

這首民歌就直接來了當的表達出當時的社會特別是百姓階層對於商人階層的羨慕心理,一改往日的鄙夷嘲諷。也可以看出當時商人的形象正在慢慢的由負面轉向正常。

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2。重點突出重利輕離別的商人形象

明清時期對於商人的形象描寫,忽略了過往商人奸詐、貪婪的性格缺陷,重點把握出商人重利輕離別的生活形象。甚至還塑造出為了家庭忍受離別漂泊之苦的正面商人形象。

據《民歌集三註解》當中記載稱:“勸乖親,休要在江湖上戀,縱經營千倍利,不如家裡安閒,餐風宿水容顏易變。”這一民歌當中表達出來的是商人的離別漂泊之苦,當中甚至還對商人帶有一絲同期的意味與其中。

不得不說,這有利的佐證出明清時期商人形象的正常化與生活化。百姓口中的的商人不僅僅是貪婪奸詐的的單一形象。

3明清時期的民歌商人形象多樣化的影響

明清時期的商人形象表現出日益多樣化的趨勢,而這一點在當時民歌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明清時期商人形象的多樣化無疑對於商人而言是一個“福音”,這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對於商人階層的認可與接納。由冷冰冰黑暗的形象轉變為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形象。

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不僅僅如此,明清時期商人形象的多樣化還意味著當時民歌這一個藝術活動獲得勃勃生機,以社會底層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其發揚。

三:明清時期民歌當中商人形象多樣化的原因何在

1。商業社會的萌芽,商品經濟日益繁榮

從上文的敘述當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商人形象的變化呈現向積極方面發展,而這就意味著當時商人地位的日益提高。

因此明清時期當中民歌商人形象表現出多樣化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甚至出現了商業社會的萌芽。特別是在江浙地區,隨著高產作物的引進,糧食壓力極大緩解之後,沿海發達地區的商業潛力被慢慢的釋放出來。

大量農民湧入成熟,或者投身於商業活動當中。商人群體日益壯大。據明代馮夢龍的《警世恆言》當中記載的當時廣為流傳的一首民歌當中的商人形象描寫:“家園故國空回首,賣油郎賤業度時光。娘子是飛仙摘降臨凡世,應伴蟾宮折桂郎。

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將“市井賣油郎”與當中時的“科舉士子”進行對比,這首民歌重點向我們傳達出商人地位迅速提高,特別是在當時的底層百姓心目中,商人群體可以與“科舉士子”相提並論。

而明清時期大的背景環境就是代表著農業社會的封建王朝正在走向沒落,而商業正在蓬勃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壯大著商人群體的同時也改變著當時人們心中對於商人形象的認知。一種新的商人形象正在產生。

2。明清商業稅收佔國家財政日比重日益上升

明清時期商人形象日益多樣化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商業稅比重的增加,對於緩解國家財政壓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商業稅也成為國家財政收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商君書》當中對於商人觀點的記載稱:“農少、商多,貴人貧、商貧、農貧,三官貧,必削”,商鞅認為“商人”是國家與社會的吸血鬼,應該極力打壓 這一個觀念被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所廣為接受。

然而隨著商業的不斷髮展,商業稅也水漲船高,最後成為國家財政的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會的對於商人群體形象有一個之前的認識,也就在民歌當中表現出來。

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3時尚“詩歌”與新興經濟力量商賈的形象結合

為何在明清時期僅僅在民歌當中商賈的多樣性形象更為突出,而其他題材的詩歌卻沒有這方面的顯著表現。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與“民歌”的興起與新興力量結合息息相關。

首先是民歌的新興,眾所周知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殊不知明清時期“民歌”與小說同樣具有崇高的地位。

據《寒夜錄》當中對於民歌的評價稱:“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紐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民歌之所以可以成為一絕,與其強大的生命力是不分開的。

而民歌與“商賈形象”是結合,創新恰恰就是民歌生命力的表現所在,除此之外,民歌以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喜愛,因此在民歌的取材當中必然要尊重社會生活與事實。

因此民歌的創造者不會像統治者一樣刻意的詆譭商賈,而是儘可能的還原商賈的正常形象,並且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商賈與新興“詩歌”的結合,恰恰就是造成明清“商賈形象”多樣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商賈被貼上奸詐、貪婪標籤,為何明清民歌卻為商人"平反"?

4。明清時期出現了實力強大的商幫

明清時期民歌當中商人形象多樣化所表現出來的是商人實力的增強,而明清時期出現了商幫這一個商人的組織群體,無疑極大的凝聚的商人的力量。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晉商”與“徽商”。

以至於當時廣為流傳這樣一句話“家有萬兩銀,不如茶莊上有個人“當官入了閣,不如茶票莊上當了客”。而商人群體實力的擴張必然要為自己正名,因此影響力廣泛而巨大民歌,其中的商人形象必然要走向多樣化與正常化。

四:小結

民歌作為明清時期具有超強影響力的“詩歌”,備受當時的人們推崇,而民歌當中商賈形象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這與當時商業的發展帶動當時人民觀念的變化,出現了實力強悍的商幫群體等商業原因有關,同時也是民歌這一個“詩歌體”的創作要求。

參考文獻

《寒夜錄》《商君書》《民歌集三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