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堅的仁德,民族主義會不存在嗎?

明朝那個時代為什麼沒有巔峰人物?能不丟掉民族主義,又在明的殘骸上再開新局,有兩個人有希望。但李自成公認是沒有根據地,擴張太速,腐壞太快,鄭成功則是名位不正,加上時機上晚了一些,他們兩人都比較可惜。

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堅的仁德,民族主義會不存在嗎?

如果入主的異族帝王有苻堅三成的仁德,那民族主義就不存在了。我可能看書粗淺,只是隱隱覺得歷代最出色人物的上限確實有區別。比如漢代劉秀集團和其對手就遜色於劉邦集團及其對手;至於明初,就算是朱元璋的手下敗將張士誠集團、陳友諒集團,放到明末應該就能橫掃六合。就算太平天國集團穿越到明末,應該也能抵制滿清。李自成手下的文武謀臣首席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跟韓信、蕭何、張良沒辦法比。

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堅的仁德,民族主義會不存在嗎?

傳統史書的評價很多時候偏英雄主義,特別是越早的史書越傳奇化人物,即過度強調個人的力量和影響力。唯物史觀主要強調社會決定個人,如兩漢之交的社會矛盾和秦漢的矛盾是不一樣的,元末、明末和清末也不一樣,跨時代類比,主要還是要比具體做的事情。但這也很難比,要麼主觀,要麼受社會的影響和限制太大。

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堅的仁德,民族主義會不存在嗎?

其實細想一下,所謂當今民族主義的理由,換另一個封建王朝也未必做的更好,諸如對江浙的屠城,豢養八旗子弟這些。其它時代也是有類似問題的,只是沒有頂著矛盾的名義罷了。滿清最被黑的是對華夏衣冠文化的毀廢。至於歷史人物,確實難以比較,很容易弄到關公戰秦瓊的地步。

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堅的仁德,民族主義會不存在嗎?

但我還是認為,在同樣缺乏知識階級支援的情況下,明末流寇集團無論在組織水平還是將領個人能力上都遠遜於太平天國集團。如果說太平天國有宗教組織加成的話,明末流寇也有天災導致饑民遍地的加成,畢竟湖廣江浙從來不是好的兵源地。此外,無論怎麼比較,明末流寇軍中都沒人可以擔當楊秀清的角色。

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堅的仁德,民族主義會不存在嗎?

但一個很明確的事實卻是李自成打進了北京,覆滅了明朝,太平天國卻被壓在江南一線成為了半割據勢力。清朝對中國衣冠文化的毀廢,其實也可以細化到具體問題上,比如留辮子是一個問題,文字獄是一個問題,但這些問題背後的性質也未必相同,比如留辮子可以視為一種清朝上層強行推動的胡化運動,但文字獄卻是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都在做的事,比如蘇軾就被文字獄過。這未必能歸到滿族人刻意對華夏亡國滅種上。實際上清朝中期以來,總體上還是漢化趨勢,乾隆曾屢次批評一些八旗貴族子弟忘光了滿語,又不能開弓射箭,因此要他們勵精圖治。

明末入主中原的帝王,如果有苻堅的仁德,民族主義會不存在嗎?

乾隆那個段子,似乎金朝歷史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漢化是不以異族統治階層意志為轉移的。致於文字獄,拿個案說事就沒意思了。烏臺詩案是專門針對蘇東坡羅織罪名,而清朝那個是真正以文字入獄,不能夠相提並論。中國曆朝文字獄基本是打擊政敵的手段,和清朝出發點完全不一樣。我確實覺得歷史塑造英雄,但不同級別的英雄也在塑造不同的歷史。再說回到苻堅,我覺得淝水是偶然,但前秦崩潰是必然。就算天下一統,最遲苻堅死後必然會出現諸子爭位,結局可能差不多,又是三分天下。

文:風軟一江水

參考文獻:《晉書》、《明史》

林苑浮生工作室:求識、趣味、見解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