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駱駝在前面的文章《南北朝時,佛家興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因為戰亂嗎》中,聊了佛教在南北朝時期輝煌到的原因,今天咱們再來聊下,為何曾有過“南朝四百八十寺”輝煌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可能有人看了這個題目會說,你別鬧了,人家宋朝時,不光沒有繼續後周世宗的滅佛政策,朝廷還專門派人去天竺交流訪問,而且又譯經又建寺院,就連宋太宗趙光義都曾親自為佛教站臺……雖然宋徽宗時,曾短暫壓制了一下佛教,但總體上看,佛教事業還不是依然繁榮昌盛嗎!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但駱駝想說,那種繁榮只是表面現象,當時大宋的真愛其實已經另有“他人”,那就是二次進化的儒學。

佛教開始不香的自我原因‍‍

凡事我們都要先從自身找原因。

佛教的核心是什麼?簡單來說“小乘佛教,是為了自己的來生而努力,而大乘佛教,是透過度化別人積累功德再來成就自己。”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好像是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格局要高,因此在《西遊記》中,已經擁有了小乘佛教的大唐,要派唐三藏法師,前去西天取經,好弘揚更加先進的大乘佛教。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至於兩種佛教到底哪種好,駱駝不予評價,我們只從佛教的核心,來分析它興衰的原因。從上面兩種佛教的簡介中,我們能看出,佛教的核心是“現在的吃苦是為了未來”。正是在這種“樂觀向上”教義,讓南北朝時期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感到了溫暖,而各位統治者們也覺察到了佛教可以穩定統治的可能,於是這個外來的教派就開始在中原茁壯成長了。

但它的成長也並非一帆風順。它遇到的第一個坎,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使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從拓跋這個姓氏,也能判斷北魏的當家人應該不是中原土著。的確,拓跋燾是地道的鮮卑漢子。鮮卑的血統讓拓跋燾在當時的亂世脫穎而出,但也給他的統治帶來了麻煩,他為了讓北魏更像一箇中原王朝,於是藉由佛教是外來戶,開始瘋狂打壓。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不過當時北魏還離不開佛教這個精神寄託,於是拓跋燾魂歸草原之後,佛教也迎來了轉機。北魏因為後來管理不當,導致先是被拆分成了東、西兩魏,緊接著又被北周和北齊取而代之。這一時期迷亂的蒼生給佛教注入了很大的發展動力,因此佛教又變得生機盎然。但是等到北周武帝執政時,佛教又迎來的一道坎。當時的北周武帝野心很大,但是北周的國力卻很一般。

北周武帝為了快速積蓄力量,於是就找了個藉口開始向佛教開刀,在這次“滅佛”事件後,北周“新增”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為後來北周滅北齊提供了很大幫助。北周滅了北齊之後,未來的隋文帝楊堅鳩佔鵲巢,改建了隋朝。不過隋朝僅持續兩代,就又被李唐所代替。老李家因為身體裡還擁有鮮卑基因,所以就想方設法和道教的祖師李耳搭上了關係。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所以李唐一朝骨子裡都是崇道的,看過駱駝以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不光《西遊記》是虛構的,就連唐三藏去天竺取經,也是“非法出境”,所以三藏法師回來之後,一直都在李世民的監控之下,而武則天后來崇佛,一方面是想和李唐通道對著幹,另一方面也是想借由佛教,為自己當皇帝做輿論宣傳。所以唐朝的佛教表面上看起來長勢不錯,實際上過得並不好,而唐武宗為了積蓄國力,還曾發動過大規模的“滅佛”。

唐朝滅亡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很多小國都有限制佛教發展的實際行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之舉。當時後周初立,民生因為戰亂而凋敝,柴榮為了快速增強國力,也向佛教下了狠手,把很多佛像都化成了金錢。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佛教從南北朝時期,被統治者寄予了穩定社會的重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佛教在維穩上做出的貢獻並不能讓社會真的穩定,反而它的過度發展還會損耗國力,所以佛教雖然表面上依然長盛不衰,但離統治者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那麼是誰取代了它在統治者心裡的地位呢?答:迎來第二春的儒學。

迎來第二春的儒學

如果你是歷史愛好者,或者駱駝的老讀者,可能對這個題目並不意外,如果兩者皆不是的,可能會有疑問,為啥叫第二春呢?儒學自春秋出世之後,其實發展得很一般,直到西漢的漢武帝當家時,董仲舒進獻“天人三策”,為大漢的皇帝帶上了“君權神授”的護身符以後,儒家學說才迎來了第一春。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後來隨著董卓廢立大漢當家人,曹家和司馬家又接著棒改朝換代,“君權神授”跌落進了塵埃,而儒家學說也開始一蹶不振。在東漢末年到宋朝初年的這段時間內,儒家學說因為沒有完成進化,所以風頭被佛教和道教佔了去。但是隨著朱熹、程頤、程顥等一批儒學後人,把儒學重新打磨過以後,儒學終於迎來了第二春。

那麼宋朝的儒學,和漢朝的儒學有什麼不一樣呢?漢代的儒學,主要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皇帝之所以是皇帝,那是因為他是老天爺選中的,所以你長得比他帥,唱歌比他動聽,打架比他生猛,學習成績也比他好,然後你還立了很多功,但是你也不能有逾越他的想法,第二,皇帝最為天之子,所以你要處處做表率,你要是偷雞摸狗,就不能怪百姓殺人放火。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而宋朝的儒學,對第二條做了修改,大家做個守法的好人,是每一個人公民的應盡的義務,即使皇帝殺人放火,百姓也不應該偷雞摸狗,因為我們是有固定的道德準則的。當然兩代儒學還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宋代的儒學把漢朝儒學的一些疏漏給補齊了,還從佛教和道教偷師,為儒學提供了很多精神層面的補充,至此,儒家學說開始變得“圓滿”。

小結

儒家學說自漢朝以後,就開始為皇家量身定做,所以從漢朝時,它就深的統治者的歡心,後來因為它還不完滿,所以被道教和佛教鑽了空子,等到“一心為君”的儒學補齊了短板以後,道教和佛教再也沒有了翻身的希望。所以別看佛教在宋朝依然繁花似錦,但是它其實已經成了花瓶。

為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稱的佛教,到了宋朝,就開始不香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儒家學說,給儒家的後人留了一條限制君權的後門,而淪為擺設的佛教,在未來也還會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