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尋根地

尋根,不應該只是一時的熱潮,而應成為我們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關注,由根知己,以古通今。就讓中華民族的根基繼續為我們提供精神文明的養分,讓我們更加自信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中華民族歷來有著濃厚的故鄉故土觀念,而姓氏就是代表著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從姓氏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曆史過程來看,它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近些年,各地都在不同程度的掀起一股尋根熱潮,如今在全國已形成十大尋根基地。

中國十大尋根地

山西洪洞大槐樹

1

在整個河南,在山東,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有這一歌謠流傳。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們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為了證實這一說法,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說凡是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最小的那個腳趾都是兩辨的。歌謠與傳說標示著歷史對發生在明代的一串驚天動地的“老鸛窩底下”事件的慘痛記憶。

元朝未年,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優其嚴重,同時統治者的高壓統治,導至紅巾軍起義,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業有所恢復。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又發生了“靖南之變”,戰亂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3

9

明代時,當時從山西境內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廣嚴寺大槐樹下,再次分批遷往其它省份。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至永樂十五年(1417)近50年內,先後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此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微,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10餘省,500多個縣。

7

4

5

8

10

中國十大尋根地

湖北麻城孝感鄉

2

明代麻城孝感鄉即在今天麻城市鼓樓辦沈家莊。而在明成化八年(1472)進行區鄉調整時,將孝感鄉併入仙居鄉。是眾多川渝民眾心目中的聖地,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來,麻城移民後裔巳遍佈四川大地,有“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之說。

麻城移民入川的線路分水路,陸兩途。元未明初,麻城孝感鄉遷川人口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元未隨明玉珍的軍人及其家屬。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數代或數年後入川的人口,這當然是一個龐大的移民群體。

河南固始

河南固始是閩臺姓氏祖居地。據(閩中記)中記載:“今閩人皆稱固始人”。臺灣也有一句老話:“臺灣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固始”。也就是說,移居臺灣的炎黃子孫,大部分來自於福建,而追溯根之源則在河南固始。由固始輾轉前往福建,再前往臺灣的艱辛歷程。

固始是河南省東南部的一座小城,夏朝初期,舜的後裔就被分封到這裡建立番國。而今尚存的古城牆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垣之一。秦漢時期,固始先後為蓼縣,寢縣。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取:“事欲起善終,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大司農李通為“固始候”。固始從此而得名,並沿襲至今,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6

固始位於“吳頭楚尾,豫南楊北|交通要道上,屬華東與中原的交融地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中原戰亂,老百姓飽受蹂躪,固始也必遭禍及。所以,固始成了中原人渡淮河向東南前往廬州,安慶,徽州直至淅江,福建的必徑之處,也是歷代中原民眾南遷的集散地。

中國十大尋根地

福建三明市寧化縣石壁村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石壁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西,閩贛邊界武夷山的東麓,距縣城25公里,現屬禾口鄉的-個行政村,是一片比較開闊的盆地。

中國十大尋根地

南雄珠璣巷

北宋未年,開封被金人攻陷,宋室的南遷,有一些中原官民翻越梅嶺山脈,來到廣東一帶,促進了江南的經濟發展。作為嶺南交通要道——梅關古驛道上的珠璣巷,因此曾盛極一時。南宋極盛時,珠璣巷內的商販和居民多達千戶,連同附近牛田坊一帶五十七村,簡直像一個熱鬧的小城市。

不知經過多少次“中原-珠璣巷-珠三角”的反覆,中原人透過珠璣巷源源不斷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帶。

嘉靖《廣東省志》引《南雄府圖經》說:“嶺上古有珠璣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孫。”乾隆《南雄府志》說:“廣州故家巨族,多由此遷居。”明清纂修的廣州府各家譜記其祖先宋代輾轉來自珠璣巷的比比皆是。

據有關方面的統計和實地調查結果顯示,珠璣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他們的子孫成為後來廣東各地鄉族的祖宗。這些名人望族都把珠璣巷稱作是“七百年前桑梓鄉”。在客家人心中,珠璣巷就是家鄉的象徵,內心深處溫暖所在,更是感情的寄託。

山東兗州棗林村

山東兗州棗林莊,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今兗州縣城北七里之遙的安邱王府村,即棗林莊。

元未明初,未受戰亂波及,人口較為稠密,具備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安徽(濉溪縣誌)記載了在明洪武年間和清初由山東移民至本縣,並標明佔本縣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周,吳,鄭,王,李,丁,梁七姓”均為山東移民。

蘇州閶門

蘇州閶門,是蘇北民眾心目中的移民聖地。據史籍,方誌族譜記載,蘇州閶門移民集中於元未明初,當時群雄並起,割據稱王,張士誠據蘇州與朱元璋爭衡天下。及張士誠兵敗被俘,朱元璋遂“驅遂蘇民實淮陽二州”。蘇州閶門遂成了移民的出發集散之地。於是揚州江州泰州淮安,泗陽,高郵,寶應,鹽城,阜寧,東海,寶應縣,興華市,泰縣以至於連雲港等地,都有了蘇州閶門移民的後裔。

江西鄱陽瓦屑壩

瓦屑壩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組織的從江南外遷大量人口進行墾荒事件,是洪武趕散的一部分。瓦屑壩移民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1370-1417),歷時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安慶府42居民有27萬來自江西瓦屑壩。江西瓦屑壩今在鄱陽縣蓮湖鄉,今為瓦燮玲村,地處鄱陽湖畔江口,是明代江西饒州的外埠。鄱陽瓦屑壩,巳是安慶地區和其它地區饒州移民後裔一致認同的根。

中國十大尋根地

河北小興州

河北小興州是長城古北外第一重鎮,是遼東內蒙南下北京的交通要衝,因而成為我國北方歷次移民的重安集散地。特別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由關外各地向北平及河北一帶移民的集散地。相傳,元朝未年,明軍北上擊潰元軍主力,元殘餘勢力逃往漠北,但仍有-定的軍事實力。

明朝建立後,為防止蒙古人入侵,就在長城以外,東起遼東,西止山西,北部和蒙古西部的廣大地區屯兵,並多次從燕山以北地區向北平一帶移民,發展生活,充實邊關。永樂皇帝登基後,又抽調長城以北各衛所15000將士在北京附近屯守,同時組織大規模的強制性移民,安置在北平周圍和河北各州縣。這些移民大多主要來自河北北部,內蒙古,遼東,山東等地,總人數達十萬人之多。

中國十大尋根地

河南滑縣白馬城

河南滑縣白馬城,有如山西洪洞大槐樹,根植了-種深厚的“移民情結”。嶺南“白馬現象”與中原“槐樹現象”異曲同工,都是歷史的迴音。山東古為地理名詞,秦代泛指六國,唐代屬河南道,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稱山東省。古河南稱河南道,約今山東河南及蘇北。白馬縣始於秦,漢至晉屬兗州,歸河南政區,明代併入滑州。故白馬不在山東,而在河南。

秦始皇平六國後,派員定“百越”,謫中原50萬人戌守嶺南,屯居邕欽廉三州。至北宋皇佑年間及南宋初期,又有大批北民南遷。這此北方移民的後裔,自稱“祖先從白馬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