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放談中國古代刑罰制度下,那一抹變異的"仁慈"

我們從各種古代題材的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或多或少有關古代刑罰制度的嚴苛,事實上古代律法更多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統治地位而制定下的,一般為了對付那些敢於反對王權的人,刑罰制度都異樣的嚴格,即便是將人處死,類別也多種多樣,甚至讓人不忍卒讀,相比較來看,斬首倒是死法之中比較寬容的。

從流放談中國古代刑罰制度下,那一抹變異的"仁慈"

然而古代刑罰制度下,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的人道主義,有些時候也要刻意採取一些寬容的做法,讓那些深受王權道統的人感恩戴德,而流放就是這一制度下“仁慈”的代表。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習俗之中,尤其是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中國人講究的永遠都是一家團圓,幾代同堂的,甚至即便是生老病死的時候,也都希望能夠回到自己家鄉,這種濃厚的鄉土情結,構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然而一旦被判流放,那麼這一生就有可能無法回到家鄉,封建統治者透過這樣的手段,一方面起到懲戒作用,同時也是因生命不易,不忍剝奪的代表。

從流放談中國古代刑罰制度下,那一抹變異的"仁慈"

一般提到流放,我們總是會想到在某些電視劇中,一些人身上帶著枷鎖,千里迢迢跋涉前往酷寒之地,一路上餐風露宿,有時候甚至還要面臨差役的拷打,等到到了流放的地點以後,一些身體虛弱的人,恐怕十成命裡面也去掉了九成,再加上還要服苦役,恐怕即便是被判流放的人,最終能夠活下來的也是屈指可數。

從流放談中國古代刑罰制度下,那一抹變異的"仁慈"

所以我們在一些地方看到,一旦被判做流放,家裡人幾乎都是呼天搶地,基本上和被判死刑沒什麼區別,如果是有錢人家還好,沒有株連的情況下,花點錢打點一下,基本上一路上沒事兒,甚至每年還有回家探親的機會,但如果是一般的流刑囚徒,那麼都是這樣等死的命運。

從流放談中國古代刑罰制度下,那一抹變異的"仁慈"

那流放怎麼還能涉及到仁慈呢?要說起來,流放這樣一種刑罰,是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所謂笞、杖、徒、流、死五刑,流放高居第二,一般來說死刑是當之無愧的重刑,但是統治者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在儒家思想中一直有仁政和慎刑的說法,所以封建統治者為了強調自己的仁政,因而將流放定為死刑之下最為寬容的刑罰。

從流放談中國古代刑罰制度下,那一抹變異的"仁慈"

只不過在執行的過程中,流放這種刑罰就已經變味,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即便是流放,也要挖空心思的設計,一開始流放選擇的地方也只是遠離家鄉,後來逐漸的成為蠻荒煙瘴的酷寒之地,這些地方文化尚未開通,生活艱辛,而明清時期以後,更是需要服苦役,繁重不堪,吃不飽穿不暖,死得更加不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