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主制的活化石,現在依然大行其道,這幾個國家不一般!

在中東波斯灣地區,有六個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沙特、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這六個國家的君主專制政體雖然受到民主衛士的詬病,但直到今天他們仍高舉著王權用手中的石油影響著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

為什麼海灣的君主專制國家在今天仍沒有被推翻?在上一節《地緣政治74》一文中,雲石君為大家充分解讀過,簡要來說,王權國家掌控石油的開採和銷售,用錢收買安撫群眾,用伊斯蘭文化抵禦其他民主思潮侵襲,再加上統一的宗教信仰,族群教派矛盾小;以及沙特遠離各大地緣勢力衝突核心,才造就了這六國的君主專制奇蹟。

古代君主制的活化石,現在依然大行其道,這幾個國家不一般!

不過,這些著重分析的是君主專制能在這些國家維持的客觀條件。會給人一種錯覺——君主專制能在這些國家存在是因為各種巧合。

雲石君認為這一切並非巧合。

就以沙特這個海灣王權國的來說。他能長期維持統一,除了王室延續統治這個客觀條件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國民認為君主專制對於沙特而言並不是一個壞的選擇。否則,在全球盛行民主化的時代,君主專制國家是很難長期正常維持下去的。

那麼,君主專制對於沙特而言有著怎樣的必要性呢?

這要從沙特有別於一般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思路來談。

就一般規律而言,國家通常以大搞生產來創造資源和財富,進而提升國家的實力。而國家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就有了抵禦外敵侵犯的實力,社會穩定,國民富足。同時當實力提升到一定階段後,會採用對外拓展影響力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這種方式一般有兩種手段,一種是透過經濟合作等共贏的方式提升自身實力;另一種是以掠奪吞併這樣的侵略方式來壯大自己。不過,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下,直接掠奪他人資源和土地是違反國際規則,會受到國際社會摒棄。

但是沙特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吞併他國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是伊斯蘭大一統的大勢。近代以來,伊斯蘭文明日漸衰敗,要想重現曾經的輝煌,作為伊斯蘭核心的中東區域必須建成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大國,才能避免被宰割的命運。

不過,中東要想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地緣上有很大的阻礙——這個區域的次級板塊實力相當,任何一個地緣板塊都沒有絕對的實力壓制其他地緣板塊。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地緣勢力只要經營得當,都有可能成為統一的領頭者。

這樣的情況下,沙特、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都希望成為主導伊斯蘭統一的領頭者。只要拿到這個主導權,未來在世界級伊斯蘭大一統國家形成時,將會成為這個新國的最大利益擁有者。

而在這些國家中,沙特的需求最為迫切,這是因為這不僅關乎他的發展,更關乎他的生存。

這是因為,沙特的國情較為特殊。

古代君主制的活化石,現在依然大行其道,這幾個國家不一般!

在這些伊斯蘭大國中,沙特的地緣條件非常特殊。

沙特位於阿拉伯高原板塊,雖然體量不遜於其他板塊,但這個高原,多為戈壁荒漠,開發程度低,不具備大規模發展工農業的條件。

所以,即使沙特的國土面積遠多於其他伊斯蘭國家,但在價值上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一般情況下,沙特的地緣實力不足以支撐其與其他伊斯蘭國家競爭。

事實也是如此。在中東的歷史上,阿拉伯高原中南部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是他國附庸。除了,唯一的一次伊斯蘭的崛起,造就了阿拉伯帝國的偉業。

但,這次阿拉伯高原勢力的崛起帶著顯著的偶然性,一是因薩珊波斯與東羅馬常年火併,導致東西方貿易之路轉移到紅海沿岸低地(阿拉伯人聚居地)。二是東西方貿易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使阿拉伯人的實力大幅提升,打敗東羅馬,摧毀薩珊波斯。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分崩離析,中東重回混亂之局。而這時候,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北印度洋取代中西亞腹地,成為新商路。

商路變化導致紅海沿岸低地失去貿易中樞的地位,而僅憑阿拉伯高原是無法孕育出強大的地緣勢力,就只能重新成為各大勢力的附庸。

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阿拉伯高原中南部的地緣實力不具備爭霸中東的實力。但是上天為阿拉伯高原中南部的地緣實力強行進行了加強——石油!

波斯灣石油使阿拉伯高原中南部的地緣實力增強——依靠石油,沙特國力倍增,成為中東伊斯蘭世界的一流大國。能與伊拉克、伊朗、土耳其抗衡的國家。

不過,沙特一夜暴富,也有著巨大的憂患——石油終有一日是會開採完的,那時沙特的國力將無法維持。

這也是沙特與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相比最大的劣勢。

伊拉克位於的兩河平原以及伊朗位於的伊朗高原,不僅能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能透過發展工農業提升國力。而土耳其雖然沒有石油,但是有可開發的小亞細亞半島,並且能透過伊斯坦布林這個地緣中樞賺取商貿收益。

反觀沙特,除了石油,別的什麼都沒有。這就是說沙特沒有打持續戰的本錢。如果沙特在石油資源用完前不能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主導者,那麼他將喪失這個歷史機遇期再無翻身可能。

沙特在這幾十年裡因為石油而暴富,人口也呈爆發式增長,而乾旱的阿拉伯沙漠,無法提供糧食和淡水資源,這需要高昂的外購糧食和海水淡化。一但沙特的石油用盡,僅靠國土的開發利用是無法負擔整個國家的開銷。那麼迎接沙特的將是戰亂或饑荒。沙特也就徹底完了。

因此,沙特必須在自己實力強大時,進行對外擴張,佔領具有開發潛力的土地和商貿樞紐。而擴張所針對的則是中東核心區的領國,如敘利亞、伊拉克等。

而擴張採用的方式不能是費時的和平演變,萬一還沒演變成功,自家石油就用光了,那就只能退下舞臺。

因此,沙特只能採用激進的方式擴張,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領土擴張。這些年沙特不僅大肆購買裝備,還扶植IS,這都體現出沙特在時間上的緊迫性。

只是,沙特若是用激進的方式擴張,那將遭到被征服物件的強烈抵抗。那意味著,沙特必須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擴張行動中。

古代君主制的活化石,現在依然大行其道,這幾個國家不一般!

即使沙特如此富裕,但對外擴張開銷龐大。沙特只能採用高度中央集權的方式,讓政府掌控國家的財富,才能確保對外擴張的資本投入。

既然選擇高度中央集權,那麼只有選擇中央集權的最高等級——君主專制。君主專制的另一個益處是,降低內耗程度。不僅是減少內部資源的消耗,還能在對外擴張過程中提高戰略實施效率。

當然,君主專制也有一定風險,如果君主實力不行,帶來的損失或許遠超專制降低內耗產生的收益。不過,沙特國王要受到王室核心成員的鉗制,在沙特所處環境如此嚴峻的情況下,自然不會推傻瓜上位。因此,這樣看來,君主專制利大於弊。

沙特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雖然最大的對手是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等國家,但按照一般套路來說,沙特首先應該是將波斯灣周邊的君主之小國吞併。可是現實並非如此,沙特僅是將周邊小國拉入海灣王權國聯盟中。

為什麼沙特會放過周邊的君主專制小國?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大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