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紅釉可分為高溫紅釉和低溫紅釉兩種,高溫紅釉以銅為著色劑,低溫紅釉以鐵或金為著色劑,高溫紅釉在宋代鈞窯中已有所採用,但很少有通體一色的瓷器,元代末期景德鎮窯仿燒成功。到明永樂宣德時,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明洪武顏色釉瓷器除白釉外,很少見有紅釉器,就是偶然出現也都劃入元代,近年隨著景德鎮出土實物的增多,洪武紅釉器的面目也日漸清晰,如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塊紅釉模印雲龍紋盤。施釉較薄,成色均勻,色澤略呈。橘黃色沒有開片。印花紋飾清晰,當為洪武紅釉器。

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永樂時期,紅釉燒造技術逐漸成熟。胎薄體輕造型規整,永樂紅釉瓷器顏色穩定純正,將元代的暗紅色調為鮮紅,後人稱之為寶石紅。永樂紅釉器大多沒有紋飾,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紅釉高足碗中印有云龍紋飾。碗心刻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是傳世品中較少見的永樂官窯款器物。

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宣德時,紅釉瓷器數量比較多,宣德紅釉名稱較為混亂,其特點是釉層不流不裂,釉面勻稱,豔如寶石。器物口沿及器身凸起部位同永樂器一樣,都有一道白邊,俗稱“草燈邊”。宣德紅釉器物與永樂紅釉器二者的區別就在於永樂紅釉器物的胎釉較薄,而宣德紅釉器物的胎釉較厚,其圓器口沿,永樂器物手撫摸有鋒利感,宣德器則為圓潤感,其次是永樂紅釉,色澤光亮,而宣德紅釉光澤度較弱,溫潤感較永樂紅釉增強。

宣德之後,紅釉器物的燒造出現衰落之勢,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不見有一件紅釉器物傳世。

弘治一朝以澆黃釉名世,紅釉基本絕燒。

正德時紅釉瓷色澤並不純正,略有灰色,釉面有垂流所形成的暗紅色絲條紋。

嘉靖之時。紅釉的燒造技術幾近失傳,礬紅釉呈色紅中泛橙黃,雖然沒有銅紅釉那種濃重豔麗的效果,但成色穩定,容易燒造。隆慶,萬曆,天啟,崇禎四朝可以說沒有紅釉器的傳世品。

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清代康熙時創燒出名滿天下的郎窯紅,豇豆紅,珊瑚紅釉,郎窯紅釉面玻璃質感強烈,釉面有大片裂紋,器物的口沿釉層較薄,越往下越厚紅色越濃豔,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豇豆紅釉是康熙時創燒的另一名貴品種,色澤如成熟的豇豆紅色,器物身上有綠斑苔點,釉色如豇豆,帶有深淺不一的紫紅暈點的,稱”美人醉”。色調再淺一些的叫娃娃面“或”桃花片“,再淺或晦暗渾濁,名為”乳鼠皮“或”榆樹皮“,更次一點,釉麵灰裡不勻,名為“驢肝馬肺”。由於燒造難度大,康熙之後幾乎絕燒,到光緒時期有大量仿品。祭紅釉也是康熙時仿燒宣德紅釉的品種,既沒有郎窯紅的玻璃質感,也無豇豆紅細嫩淡雅的嫵媚,而是自成一體,珊瑚紅釉是康熙時創燒的低溫紅色釉。

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雍正朝顏色釉瓷器主要以仿官,汝,哥,鈞,紅釉瓷器不再重視。這一時期高溫祭紅釉和低溫珊瑚紅釉仍繼續燒造,雍正時另有抹紅釉瓷器,與珊瑚紅的區別就是上釉的方法不同,珊瑚紅釉為吹釉,而抹紅是以刷子將釉料塗抹在器物上,所以釉面常有刷痕,但色澤清麗溫潤。

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乾隆紅釉器以祭紅為大宗,雖然色澤鮮豔,呈色穩定,但施釉薄厚不勻,民窯祭紅釉器物傳世很多,其色澤血紅,光澤度不高,施釉較薄,乾隆早期的胭脂紅釉器物施釉均勻,可與雍正朝相媲美,以後則胎體趨厚,色澤不純。

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嘉慶時紅釉幾近絕跡,不僅祭紅釉器物罕見,就連燒造難度不高的礬紅釉器物也質量不佳,從傳世品看,色澤不及乾隆時鮮豔,胭脂紅釉器物釉色紅而閃黃,施釉不均。

道光祭紅釉器物傳世品較少,配料及燒造水平不高,釉面多泛灰黑,釉面粗糙,釉下氣泡較嘉慶時更為明顯,珊瑚紅釉不及前朝鮮豔,釉色泛黃較多,器物大多都繪金彩。

咸豐朝不見有高溫紅釉器,低溫礬紅釉器物燒造水平也不高。

同治低溫紅釉釉面色澤有深淺變化,類似芸豆紅色,固有”芸豆紅釉“之稱。

明清兩代紅釉瓷器的演變歷程

光緒初期曾大量燒造官窯器物,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在晚清均居首位,其紅釉有祭紅,芸豆紅,抹紅,珊瑚紅,胭脂水等,雖然色澤不太純正,但胎質比前朝略細,胎骨薄,體量輕,近代瓷的特徵十分明顯。

宣統瓷器品種不多見,有珊瑚紅,胭脂紅,芸豆紅釉器物,呈色淺淡,釉質細膩。胎質與近代瓷幾無差別,質地比光緒氣更為細潔堅緻,也更為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