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朱元璋時,祭天多了一個"齋戒銅人",那麼這個銅人到底是誰

祭天,在古時可是一件大事,那具體開始於何時的呢?從《尚書·堯典》的文字上看,帝堯時期就有了。另外,在考古中也發現,新石器時期就已有了祭祀活動。那時,大家透過這種儀式,祈求神靈庇佑,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無病無災等。

到朱元璋時,祭天多了一個"齋戒銅人",那麼這個銅人到底是誰

到了朱元璋時期,祭天有了創新,多了一個齋戒銅人。其實,朱元璋能當上皇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草根逆襲的案例,因為,朱元璋很得意這個結果,所以,每年都會舉行聲勢浩大的祭天大典,自然是感謝上天對自己的恩眷,同時也會祈求上天庇佑朱家天下。

其實,朱元璋對於祭天一事是相當虔誠的,他於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讓大學士朱升撰寫了篇《齋戒文》:

“凡祭祀先齋戒而後可以感通神明,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專一其心,嚴畏謹慎,不思他事惟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戒也。大祀齋戒七日,中祀齋戒五日。”

可見,其是對齋戒的含義及齋戒之期提出了新的看法,只有戒酒、戒葷、不看病、不聽音樂等,才能保證自己的心思完全在祭天典禮上。只有這樣,才能“專一其心,嚴畏謹慎,不思他事惟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到朱元璋時,祭天多了一個"齋戒銅人",那麼這個銅人到底是誰

當時,此文進獻給朱元璋之後,他認為:“帝戒之期日久,容易讓人產生懈怠。”最終定為不論大、中之祀,一律將齋戒之期定為三天。

與此同時,朱元璋覺得要戒了外界的一切干擾,才能真正地做到“務致精專”。之後,過了一年,朱元璋下令鑄了一個銅人,其理由是:人的心思是變化的,得有個“人”來警示自己。

於是,禮部造出了一個高一尺五寸的銅人,在祭祀前三天放於齋所,後來,這就成了明清皇家祭天時的一個固定制度。

那麼,這個銅人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形象呢,還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

對此,有人給出了幾個選項。

到朱元璋時,祭天多了一個"齋戒銅人",那麼這個銅人到底是誰

第一個:魏徵

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諫官,敢說真話。李世民很是欣賞他,他提出的很多“反對意見”,李世民基本都能接受,包括李世民嫁公主。

這可是長孫皇后的嫡親女兒,不免多加了些嫁妝,超出了既定的規制,換做旁人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但魏徵卻不管這些,照樣直言這種做法不妥,導致皇家將多餘的嫁妝都取消了。

除此之外,李世民想給自己修建一個漂亮的宮殿,剛開始時經濟不允許,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國家開始有了結餘,於是,李世民就想起了這件事。

他不僅到處尋訪各種寶貝,還不時跑到各地看看。而魏徵一看,這樣絕對不行,太耗財力、人力,就連續上奏言,“頻上四疏,以陳得失”。

換做別的皇帝,看著自己的臣子總是干擾自己做事,早就將此人發配邊疆了。可見,李世民還是很清醒的,有時可能會有別的想法,但總體上還是能剋制住自己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對於大臣指正自己的過失,都基本能接受。因此,有專家認為,此銅人的原型應該是魏徵,用來警示朱元璋,要時刻想到國家的興亡。

到朱元璋時,祭天多了一個"齋戒銅人",那麼這個銅人到底是誰

第二個:剛炳

剛炳曾跟朱元璋四處征戰,很得朱元璋的賞識。傳說,剛炳身高體健武藝高強,使兩杆鐵叉每杆120斤重。他在轉戰南北中,從敗敵手裡奪得三件法寶:杏黃旗、探地寶、照妖鏡。只要把杏黃旗一揮,能飛砂走石;用探地寶一聽,能測知敵軍營地;照妖鏡則能破妖術。

剛炳有了這三件法寶後,更是如猛虎添翼,所向無敵,屢建戰功。後來,他跟隨朱棣,為其推薦了很多人才,朱棣相當信任他,在自己做了皇帝后,經常將他叫到皇宮商討事宜。甚至於,為了避免遭小人誣陷,剛炳居然將自己給閹了,足見他對朱棣是相當忠心的。

在後來的幾次戰役中,剛炳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屢屢得到朱棣的提拔。不過,最終在討伐元朝殘餘勢力時,剛炳戰死沙場。於是,朱棣念其忠勇,為他建了一座祠廟,叫褒忠護國寺,在寺內修建了剛炳殿、剛炳墓,派人把那匹陣亡的馬埋在護國寺西邊,封為“兵馬墳”。

只是,專家不太認可這個說法,因為在《明實錄》、《宦官傳》等明代的史籍中沒有此人。但是,嘉靖年間及萬曆年間的兩篇有關重修剛炳墓的文章中,卻是詳實記載了他的故事。所以說,還需要更多的史料,來佐證剛炳的存在。

到朱元璋時,祭天多了一個"齋戒銅人",那麼這個銅人到底是誰

第三個:冷謙

冷謙的職位是明代太常寺樂官“協律郎”,也就是說,他是一位音樂人士,而且,還是一位養生專家就是道士。他在音樂和養生上頗有建樹,留下了不少著作。

於是,有人認為,那尊銅人就是冷謙,他一樣敢直言不諱。不過,在史籍的記載中,都是關於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知音,善鼓瑟”。此外,他的養生學專著《修齡要旨》,還被收錄於《頤身集》之中。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共八段:一閉目冥心坐;二鳴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龍攪水津;五搓手熱;六背摩後精門;七左右軲轆轉;八攀足頻。

《古今圖書整合·神異典》引《巳瘧編》中有云:冷謙曾“遇異人傳異術。有友人貧,不能自存,求濟于謙。謙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乃於壁間畫一門,一鶴守之。令其人敲門,門忽自開,入其室,金寶充牣,蓋朝廷內帑也。其人恣取以出。”後被查出,官差逮冷謙,謙隱身入瓶中。逮者“以瓶至御前,上問之,輒於瓶中應如響。上曰:‘汝出,朕不殺汝。’謙對:‘臣有罪不敢出。’上怒,擊其瓶碎之,片片皆應,終不知所在”云云。

到朱元璋時,祭天多了一個"齋戒銅人",那麼這個銅人到底是誰

那麼,為何民間還有其它的說法呢?

也許,在朱元璋看來,這個銅人並沒有那麼多的“含義”,他只是需要一個銅人“警示”自己罷了,難道放一個不會說話的“魏徵”就能讓他檢視自己的行為嗎?其實,不管這個銅人是不是魏徵,都讓皇帝多了一個“監督者”,至少在外人看來,這就是賢君該有的姿態。

參考資料:

【《尚書·堯典》、《朱楓林集·學士朱升傳》、《明史紀事本末》、《舊唐書·魏徵傳》、《明史·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