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77年,對於秦昭襄王來說,是非常不普通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秦昭襄王和他的對手們進行了一決生死的對決。這些對手,或因天命而亡,或因人為隕落,大部分都在與秦昭襄王的較量中失敗了。不過,也有一些君主,他們和秦昭襄王的能力難分伯仲,最終與秦昭襄王打成了平手。

秦昭襄王稱西帝之後,信心倍增,繼續將火力對準三晉之中的魏國,在其繼位的第二十年奪取了魏國的新垣和曲陽。看到秦昭襄王稱帝之後,依然志在擴張,齊國等五個國家的君主們為了自保,再次合縱,圍攻秦國。秦昭襄王認為此時的秦國還不具備以一對五的實力,於是放棄了稱帝,並割地示好。在和談的過程中,秦昭襄王敏銳地察覺到齊國對宋國的覬覦,以及燕國對齊國的虛以委蛇。一個新的計劃頓時湧入了秦昭襄王的大腦之中。

在放棄稱帝的這件事上,秦昭襄王認為自己之所以再次妥協,根本原因在於齊國的阻礙和掣肘。於是,自公元前287年之後,秦昭襄王改變了自己的國策,由聯合齊國轉變為反擊齊國,打算從內部大量削弱齊國的實力。然而,齊湣王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到來,反而繼續堅持著自己的吞宋計劃,發起了對宋國的第二次進攻。志在復仇的燕昭王假意奉承齊國,不但派士兵和糧食援助齊國,還充當惡人,逼迫宋國向齊國割地。

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齊湣王以為燕昭王已經忘記了祖輩之仇,欣然接受了燕昭王的幫助。不過,有支持者就有阻攔者,在第三次進攻宋國時,齊湣王受到了秦昭王和楚頃襄王的強烈反對,秦昭王甚至決定攻打齊國,不過最終作罷。齊國沒打成,秦昭襄王又再次將戰火引向三晉,先是在夏山打敗韓軍,接著又攻打魏國,逼迫魏國割讓安邑。

在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土地之後,秦昭襄王又開始使用外交手段干擾齊國滅宋的計劃。當然齊湣王也不是吃素的,見秦國給自己使絆子,他決定將橄欖枝伸向趙國。用陶邑誘惑李兌去勸說趙惠文王。拿人手短,李兌看到齊國如此有誠意,便說服趙惠文王支援齊國。有了趙國的支援,齊軍勢如破竹,最終消滅了宋國。

宋國滅亡之後,秦昭襄王意識到齊國將對自己的統一大策產生很大的破壞,於是毅然決然,決心用軍事力量教訓一下齊國。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一面與楚頃襄王和趙惠文王會盟,一面又派出蒙武和蒙驁攻打齊國。齊國的軍隊由於連年征戰,本來就需要修整,再加上被秦軍擊敗,實力大減。趁著秦國聯合其它國家進攻齊國之時,燕昭王認為自己復仇的機會到了,派樂毅為聯軍統帥前去討伐齊國。齊國為了應對聯軍,任用蘇秦作指揮官,正好中了燕國的計謀,在接連失敗兩次之後,士氣大減。

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看到齊國接連失敗,秦昭襄王一鼓作氣,一面和楚頃襄王聯姻,一面向其它國家的君主發誓,自己將不會要齊國的一寸土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向十分聰明的魏冉犯了十分嚴重的錯誤,竟然趁著打仗的時候私自吞了陶邑,給秦昭襄王惹了不少麻煩。雖然事情最終得到了解決,但是秦昭襄王還是對魏冉產生了忌憚之心。

為了儘快擊敗齊國,秦昭襄王暫時按下了這件事,和魏王,韓王合作,繼續集中火力對付齊國。在這場戰役中,齊湣王暴露了自己最大的執政缺陷。一般來說,君主在陣前鼓勵士兵,不是用金錢,就是打感情牌。然而,齊湣王卻反其道而行之,用滅族挖墳來逼迫將領,不肯掏出金銀,致使軍心大失。

不但如此,齊湣王還缺乏秦昭襄王那種應急能力,其它國家都兵臨城下了,他還是不肯吐出宋國的土地,分給其它國家。要知道,秦國攻打齊國,無非是擔心齊國吞宋之後實力大增。三晉和楚國都是奔著要甜頭來的。真正和齊國有仇的是燕國,實力比較小。宋國之地是剛剛吞併的,現在獻出,雖然面子上有損,但是可以避免齊國實力再次衰弱。

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秦國,三晉和楚國得到了土地,肯定會收兵。燕國沒了倚仗,也會不了了之。這種暫時結束爭端的方式,我們之前講到的楚國,趙國以及秦國都會用,其中秦昭襄王用的最巧妙,他割讓的時候一般會割讓被秦國剛剛吞掉的飛地,既能避免戰爭發生,又能保證秦國實力不衰。齊湣王作為國君,在危急時刻竟然忘了這個辦法,一味圖眼前利益,這才造成了其最終的悲劇。

後來果不其然,齊湣王外逃時,前來救齊的楚將淖齒和燕國早走勾結,企圖瓜分齊國,最終殘害了齊湣王。湣王去世之後,信誓旦旦要救齊的楚國趁著齊國戰亂的機會,奪取了淮北之地,一血當年割城換太子的恥辱。曾經和齊國關係不錯的趙國,也趁機奪取了陽晉,至此,趙國一躍成為山東六國之首。

齊湣王去世之後,秦昭襄王又將趙惠文王視為對手。秦昭襄王為了快速弱化三晉,一面和趙國握手,一面大力進攻魏國,甚至一度進攻到大梁。不過,趙惠文王可不傻,他心裡明白,作為六國新的合縱長和三晉之中的強國,趙國沒有理由被秦昭襄王忽視。兩個國家早晚會打一場生死之戰。

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果然,秦昭襄王提出了一個看起來兇險異常的會盟條件,用十五座城池去換和氏璧。看起來誠意滿滿,實際上暗藏玄機。當年,為了一定要和楚國打一架,秦昭襄王扣押了楚懷王。如今的以城換璧之計,更是高明,趙國一旦答應了,最終必然要起兵討伐秦國毀約。一旦不答應,就給了秦國進攻的藉口。

因此,擺在趙國眼前的任務就是,如何既能避免和秦國打起來,又維護趙國的面子。熟讀歷史的我們都知道了,最終藺相如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之所以說比較圓滿,是因為澠池會後不久,秦國就再次進攻趙國,奪取了兩座城池。

完璧歸趙的事情,讓秦昭襄王意識到趙惠文王這個對手並不好對付。軍事上的打擊,宴會上的羞辱都無法激怒這個對手。作為君主,這個人和自己一樣冷靜又血腥,更可怕的是,這個乖乖鼓瑟的趙王是個殺父繼位的狠角色。比起自己,按法律誅殺公子壯那些塑膠兄弟來說,狠了不少。

不過,秦昭襄王並不甘心,雖然不能讓趙惠文王生氣,但是他可以採取老手段,在在外交上孤立趙國。於是,在公元前283年,秦國一面繼續攻打魏國,一面和楚國,韓國會盟。並再次奪取了趙國的石城。

趙惠文王依然沒有反擊,而是進攻齊國,奪取了昔陽。趙惠文王認為自己眼下如果出頭打秦國,只會慘敗,因為其它國家只會看熱鬧。他認為,秦國和楚國也只是塑膠國家情。事實上,趙惠文王的估計非常正確,楚頃襄王這個人雖然執政能力上稍有不足,但是心思很大。

經過了國人的遊說,他不但決定聯合其它國家對付秦國,還起了楚莊王和秦武王的小心思,決心威逼周室。周天子為自保,致信楚頃襄王,他認為楚頃襄王一旦攻周就會重蹈齊國覆轍。楚頃襄王冷靜下來之後,意識到當年楚莊王和秦武王之所以敢窺伺九鼎,和這二位君主的實力比較強有很大關係,於是只好作罷。

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然而,楚頃襄王的志向還是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他一面派白起攻打趙國,一面又派司馬錯攻打楚國,奪取了黔中。楚頃襄王為了擺平局面,只好再次割地求和。

雖然這次損失了兩萬人馬,但是趙國除了防守之外,依然沒有選擇合縱其它國家。趙惠文王認為,合縱破秦根本是不切實際的,六國每次合縱都會因為秦國的分化而失敗。不合縱的話,自己可能會一打六。合縱的話,也還是很可能以一敵六。與其虛假地維持六國之間的友誼,還不如效仿秦國,去進攻其它五個國家,來逐漸積累實力。

於是,戰國的土地上出現了非常有趣的一幕,身為合縱長的趙國竟然帶頭進攻齊國,魏國等國家的,吞併盟國的土地,積攢實力。趙惠文王認為,國家之間本就沒有友情,都是利益。與其被背叛之後再被秦國滅國,不如逐年平了這些掣肘的盟國。

在這樣的國策的指導下,趙惠文王一面接連攻齊,一面收拾魏國,透過這種方法,為自己積累了決戰的資本。秦昭襄王看到趙惠文王不可小瞧,也索性再次和楚頃襄王撕破臉,派白起連年攻打楚國。最終奪取了楚國郢都,完成了弱楚大計。

此時,曾經強盛的齊國正在品嚐燕國當年的滋味,實力大減的齊國在新君繼位之後,依然不停地被欺負,不是被楚國割地,就是被趙國討伐。最慘烈的就是和燕國的爭鬥。由於徹底被燕國人激怒,齊國僅剩的兩座城池的軍民奮起反抗。

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公元前279年,田單率領齊國軍民,利用火牛陣擊敗了燕軍。然而,在齊國收復失地之後,齊王法章對田單產生了猜忌。他認為田單未經自己允許善待百姓,是在效仿自己先祖田無宇的故事。於是,他一面效仿田單善待百姓,一面又親近田文,用田文來制衡田單。田文去世之後,其諸子爭爵,齊王趁此機會和魏國聯手,滅了薛邑。經此一事,齊國再次錯過了發展的機會,出局的命運已定。

公元前279年,曾經帶領燕國強盛一時的燕昭王去世。他一生將為國復仇,使燕國強大為己任,重視且信任人才。然而,其去世之後,其子逼走樂毅,使得燕國失去了改革發展的機會。燕國再次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自此之後,魏國的魏昭王也相繼去世,其子魏安釐王繼位。其在位第一年,就被秦昭襄王奪去兩座城池。

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77年的十年,是戰國曆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十年。這十年,對於秦昭襄王來說非常重要且複雜。十年裡,他完成了弱楚,弱齊的大計。十年裡,他的對手或因天命去世,提前出局,或因人禍死亡,崩於戰亂。十年裡,戰國曆史上的人才紛紛登場,他見證了蘇秦的悲壯,公孫衍的晚年,司馬錯的老驥伏櫪,藺相如的機智,樂毅和田單的對決,孟嘗君的悲劇結局,以及魏冉由賢臣走向權臣的每一步。

芷陵風雨之勝負難分秦齊燕趙,他們在戰國哪一段時間最輝煌

十年裡,他和山東六國的君主或戰或和,意志堅定的燕昭王壯志未酬,缺乏遠見的齊湣王死於非命,接連被攻的魏昭王抑鬱而死。至此,目前秦昭襄王的對手只剩下了趙惠文王。這十年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六國之所以敗亡,與其君主缺乏遠見卓識有很大關係。六個國家沒水吃,在秦國氣焰囂張的時候,六個國家沒有抵抗住威逼利誘,不是隔岸觀火,就是隨時倒戈。即使有一任君主勵精圖治,下一任依然會因為腐敗自私而失去發展機會。可以說,山東六國的命運早在這十年,就奠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