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東封泰山

封禪,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司馬遷《史記·封禪書》雲:“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說封禪乃“古今盛典,皇王能事”。宋真宗封泰山,禪社首,不僅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一場勞民傷財的鬧劇,延續了幾千年的封禪至此也畫上句號。真宗,天書,封禪,俱往矣。只剩下泰山上下一件件遺物,一樁樁遺聞,向遊人訴說著那段往事。

一、岱廟與天貺殿

在五嶽獨尊的泰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山神廟——岱廟。曾幾何時,城牆高築,廟宇巍峨;龍楹螭殿,朱堞金扉;漢柏唐槐,紫薇臘梅;秦刻漢碑,玉圭青瓷……廟中最宏偉的建築是天貺殿。貺,賜也。大殿九楹,進深五間;四阿五脊,重簷歇山;黃瓦覆頂,彩繪斗拱;臺基三層,紅柱九根……

闊殿崇東國,惟神配極聞。鍾沉汶源水,香和泰山雲。檜柏森靈氣,碑銘辨古文。升階肅瞻拜,萬慮靜紛紜。

這是清人沈德潛的《謁嶽祠》詩。登泰山者,往往先遊岱廟。從遙參亭入,過岱廟坊、正陽配天門、仁安門,拾級而上大露臺,迎面便是富麗堂皇的天貺殿。故宮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岱廟天貺殿合稱中國古代建築三大殿。太和殿上正襟危坐的是皇帝,大成殿裡供奉的是“至聖先師”孔子,在天貺殿內享受香火之祭的乃泰山神東嶽大帝,皇帝至此,也要行三獻之禮。故此,大成殿、天貺殿的建築樣式與建築規格基本上與太和殿相同,只是略微矮小一點。“天貺殿僅比太和殿矮三磚!”泰山腳下的鄉老自豪地說。若問他們何以如此,他們便會如數家珍般給你講一個不知流傳了多少代的故事:從前,岱廟只是座小廟,年久失修。一日,道士夢見泰山神讓他去京城為皇姑治病,還給了他3包香灰藥。道士進京,果然醫好了皇姑之病。皇帝把他招到金鑾殿,賞他金銀財寶,他都不要。皇帝問他想要什麼,他說:“我是泰山神廟的道士,只求皇上給泰山修一座廟。”皇帝問他要什麼樣的,他向四周看了一下,說:“我看皇上這屋就不孬,就修這個樣的吧!”這可把皇帝難住了,答應吧,金鑾殿豈能有二?不答應,又有言在先。最後,皇帝無可奈何地說:“好吧,就依你,也修這個樣的,但是要比朕這個大殿矮三磚。”道士忙說:“行,行,行。”於是,天貺殿就建成了這個樣子。這只是民間對天貺殿的詮釋。那麼,天貺殿到底是怎麼修建的?這得從宋真宗東封泰山說起。

二、天書鬧劇

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北風颯颯,落葉繽紛。遼聖宗耶律隆緒與太后蕭燕燕麾兵20萬南下,一路上破關奪隘,勢如破竹,進抵北宋軍事重鎮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威逼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汴梁城中,朝野震駭,人心惶惶。參知政事王欽若是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勸真宗南幸金陵(今江蘇南京)以避難;籤書樞密院事陳堯叟是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倡言遷都成都;宰相寇準則力主真宗北上禦敵。棄都南逃,真宗覺得不僅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而且要遭到朝野嗤笑,遂否決了王欽若、陳堯叟的逃跑主張。在寇準的一再勸說下,真宗鼓起精神,御駕親征。前線宋軍聞訊,士氣大振,射殺遼軍大將蕭撻覽。遼軍士氣受挫,進退兩難。蕭燕燕見狀,乃向宋方表示願意議和。真宗本無戰勝遼軍的決心,立即同意議和。十二月,宋遼議和,結為兄弟之邦,維持現有疆界,宋每年給遼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宋遼議和後,宋以鉅額錢物換得邊境的暫時安寧。宋、遼雙方信使往還,相安無事。宰相寇準遠見卓識,勸駕親征,更加受到真宗的器重,他每次退朝,真宗皆以目相送。寇準名聲日隆,妒恨其功名者不乏其人,王欽若尤甚。他的南逃主張被否定以後,被貶出朝廷,出鎮天雄軍(今河北大名),到任以後,依舊畏敵如鼠,遭到朝野嘲笑。寇準得寵,讓他憤恨不已,遂上書辭官,去主編《冊府元龜》一書。不過,此翁並非甘於寂寞之人,他發誓要扳倒寇準。一天,他對真宗說:“城下之盟,雖春秋時小國猶恥之,今以萬乘之貴而為澶淵之舉,是盟於城下也,其何恥如之!”頓時把真宗說得面紅耳赤。接著,他把一切罪過都推到寇準身上,說什麼寇準力主真宗御駕親征,是把萬乘之尊當作賭坊的“孤注”,不顧皇帝的死活為自己撈取名利。這一招果然有效,從此寇準聖寵日衰,不久被降職為地方官,王欽若則升官為知樞密院事。自從聽了王欽若的話,真宗將澶淵之盟視為奇恥大辱,卻又沒有挽回面子的辦法。王欽若見狀,獻上一計:“惟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封禪是一種古老的傳說。關於“封禪”的含義,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解釋說: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之也。也就是說,易姓而王者,待天下太平以後,在泰山上築壇祭天,於泰山之南的梁父山除地祭地,以報答天地之功。齊國大臣管仲說封泰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王。這只是傳說而已。我們現在可以明確瞭解的封禪大典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舉行的。從秦以後,封禪成為一代盛事,帝王們自不必說,公卿貴族、文人墨客也都盼著有機會分享這份榮光,記錄下這千載難逢的盛況。漢武帝封禪泰山,主管天文觀測、國家歷史和檔案的太史令司馬談未能隨行,抑鬱而死。臨終時他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叮囑道: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司馬遷不僅完成了皇皇鉅著《史記》,而且還在《史記》中專門寫了一篇《封禪書》。封禪必須要有“天瑞”。王欽若“引經據典”地勸說真宗:“陛下以為《河圖》、《洛書》真有其事嗎?無非是聖人利用神道設教罷了。”真宗半信半疑,又垂詢直學士杜鎬那《河圖》、《洛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位飽學之士也如是說,真宗終於明白了那些“天瑞”原來是可以人造的。當時坐在宰相位上的是莘縣(今屬山東)人王旦,他是太平興國年間的進士,從吏部一個小官一步步升到宰相,辦事遵循“祖宗成憲”,果敢,有膽略,深受真宗賞識。如果他反對,封禪一事就難辦了。王欽若表示,如果把皇上的旨意告訴王旦,量他不敢唱反調。真宗便讓王欽若去說服王旦。次日,王欽若入宮覆命,說王旦表示自己不敢有異議。真宗還不放心,決定親自出馬,會會王旦。他招王旦入宮飲酒,散席時又特賜酒一樽,讓他帶回去與妻兒同享。王旦回家後發現,樽中裝的竟全是貴重的珍珠!從此,王旦也就全力以赴支援真宗封禪了。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真宗召集文武百官,宣佈一個特大喜訊: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將近半夜,他正準備就寢,忽然室內大放光彩,看見一位戴星冠、穿絳衣的神人對他說如果下個月在正殿做一個月的黃道場,就會降下天書《大中祥符》3篇。於是,他從十二月初一開始就在朝元殿齋戒,建道場以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報告,發現左承天門南面的鴟尾上掛著一條黃帛,派太監去觀察,帛長約2丈,像封著書卷,用青絲繩纏著,隱約看出裡面有字,這就是神人所說的天降之書。宰相王旦立即率群臣稱賀。隨後真宗步行到承天門,瞻仰“天書”,下拜致敬,然後派兩名太監爬上屋頂取下“天書”。王旦跪進天書,真宗下拜接受。黃帛上寫著:“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恆,真宗之名也。真宗跪受後,又命陳堯叟宣讀,黃帛所寫內容類似《尚書·洪範》和《道德經》,讚揚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繼承帝業,希望他保持清淨簡儉,還說宋朝的國運必能昌盛綿長。真宗又跪奉天書,用絲帛包裹住後放入金櫃。群臣在崇政殿致賀,真宗賜宴款待。又派專使策告天地、宗廟、社稷,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又賞賜群臣,並特許京城百姓開懷暢飲5天。訊息傳出,舉國上下歡欣鼓舞,各種祥符紛紛上報。為了表達全國臣民的迫切心情,宰相王旦等率領文武百官、軍隊將士、地方官員、少數民族首領、和尚道士、社會名流和各地長老24370多人,5次上書,請求舉行封禪大典。真宗佯裝不準。不久,兗州父老呂良等1287人又至京城上書,請求封禪泰山,真宗於崇政殿接見,表示自己功德不夠難以行封禪大典,賞賜錢帛讓他們回家。第二天,兗州知州邵曄又率州縣官員至京,抗表請求封禪,真宗還是佯裝推辭。3天后,孔子後裔孔謂等846人伏於宮門外不起,堅請封禪。從此,各地赴京請求舉行封禪大典者絡驛不絕。真宗見時候到了,表示可以考慮封禪之事,但又說舉辦這等大事,惟恐國庫不足,勞民傷財。主管財政的大臣丁謂馬上報告決算有餘,無須多慮。於是,真宗下詔宰相王旦為封禪大禮使,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為封禪經制置使,命丁謂經辦沿途糧草費用,命引進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整修行營道路,命翰林學士李宗諤、楊億等詳訂封禪禮儀。六月初六,王欽若又報告:泰山湧出醒泉,蒼龍降臨錫山。不久,木工董柞在醒泉亭以北的樹上又見到一幅黃帛。皇城使王居正接到報告,立即奔赴現場,見帛上寫著真宗的名字,遂馬上報告王欽若。王欽若派人飛馬送往京師。真宗立即在崇政殿召叢集臣,親自宣佈了第二個特大喜訊:五月十七日子夜,他又夢見上次見到的神人對他說下月中旬,將在泰山賜給他天書,他馬上密令王欽若等人,一旦發現祥異就立即上報,如今果然與所夢符合!王旦率眾臣拜賀,將天書奉迎至含芳園正殿,又由真宗隆重奉接。這次的天書寫得更明白:你對我如此孝順崇敬,養育百姓使他們幸福。特賜以嘉瑞,要讓百姓們都知道。對我告訴你的話要保密,對我的意思要好好理解。國運一定能永遠昌盛,你也可以健康長壽。群臣當然理解上天的意旨,立即給真宗上了尊號,稱為“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不久,各種祥瑞在全國遍地開花。王欽若獻上芝草8000株,趙安仁獻上五色金玉丹、紫芝8700餘株,各地貢獻的芝草、嘉木、三脊茅草多得無法統計。

三、封禪大典

十月初一,真宗開始素食。十月初三,真宗命王嗣宗為考制使,隨駕東行,沿途收集官吏政績、民間疾苦、奇才異行等。十月初四,在載著天書的豪華玉車的引導下,真宗一行浩浩蕩蕩出了乾元門,前往泰山。一路上,各地官員、百姓不斷報告祥瑞再顯,真宗則頻頻賞賜官員、士兵、百姓,一派歌舞昇平的歡樂景象。十月二十,真宗到達乾封縣(今山東泰安),駐蹕奉高宮。十月二十三,真宗登山,封禪大典正式開始。數日前,守山禁兵已封鎖山路,禁止民眾進山。是日一早,禁兵又將山路兩側清查一遍,然後沿途兩步一哨,夾道護衛,直至太平頂。真宗乘步輦(轎子)登山,亞獻寧王趙元偓、終獻舒王趙元偁、滷薄使陳堯叟隨從,他們就沒有坐步輦的資格了,每人給橫板各二,由親從推引而上。每到險峻之處,真宗即下輦步行。山風颯颯,秋高氣爽;綠草鋪地,翠柏參天。千年名山,風景宜人。真宗心情格外舒暢。當晚,真宗宿于山頂幕幃。十月二十四,真宗享昊天上帝於圜臺,以太祖、太宗配享。又命公卿大臣享五方帝及諸神於封祀壇,儀衛使奉天書於上帝之左,中書侍郎周起讀玉冊、玉牒。真宗飲福酒,大禮使王旦跪拜雲:“天賜皇帝太一神冊,週而復始,永綏兆人。”三獻畢,封金玉櫃,置於石案,攝太尉馮拯奉金櫃以降,將作監領徒封。真宗登圜臺閱視,然後回到御幄。王旦率群臣稱賀,山上山下齊呼萬歲。當日,真宗下山,還奉高宮。十月二十五,真宗禪皇地於社首山,儀式如封天。禮儀畢,真宗還住奉高宮。沿途觀者塞路,歡呼聲震天動地。真宗登上奉高宮之壽昌殿,接受群臣朝賀,宣佈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升官一級,首都開封府與皇帝途經州縣增加舉人名額,特許全國百姓大喝三天,減免沿途州縣稅收,改乾封縣為奉符縣,泰山周圍七里之內禁止採伐草木。接著在穆清殿舉行盛大宴會,並在殿門外為當地父老設宴。十月二十七,真宗起駕南下。十一月初一,抵達曲阜,拜謁孔廟。又命刑部尚書溫仲舒等大臣分祭孔子72弟子。又親制贊刻於廟中。接著,真宗乘輿至孔林,拜祭孔子墓。十一月初五,真宗離開曲阜還京。十一月二十月,真宗回到開封。真宗頒詔,以“天書”降臨京城之日為“天慶節”,“天書”降臨泰山之日為“天貺節”。又命三司使丁謂負責把封禪泰山的整個過程編寫成冊,名之曰《大中祥符封禪記》。朝野紛紛上書,盛讚封禪大典。

四、遺物與遺聞

真宗封禪泰山,本是為了誇耀四海,挾“天瑞”以令諸侯。這場鬧劇,勞民傷財,所費不貲。然而,虛榮過後,真宗君臣終於發現,封禪泰山只是讓大宋君臣空歡喜一場而已,天神地祗並沒有因為真宗君臣的享祀而施恩於大宋,天災人禍依然不絕如縷。封禪大典之後14年,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真宗壽終正寢,享年55歲,葬於定陵(陵墓位於今河南省鞏縣),諡曰“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真宗封禪泰山,自欺欺人,勞民傷財,屢遭後世譏諷。民間傳說,封禪以後真宗詔建天貺殿。建好以後,需要畫一幅壁畫,便招募天下畫家來為泰山神作像,但都因不合真宗之意而被殺。後來有一個聰明的畫家,仿照真宗封禪泰山的情景創作了一幅壁畫,真宗非常高興,重賞了這位畫家。於是,天貺殿內就有了這幅《啟蹕回輦圖》。該圖繪在大殿東、西、北三面牆壁上,自殿後門為界,東為“啟蹕”,西為“回輦”,畫高3。30米,長62米,氣勢恢弘,為古代壁畫之精品。在天貺殿西南,有一通《大宋天貺殿碑銘》,立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碑高3。86米,寬1。50米。該碑是天貺殿建成以後所立,記載了真宗夜夢神人、天書降臨、封禪泰山、詔建天貺殿的經過。在天貺殿東南,還有一座《大宋封祀壇頌碑》,碑高4。5米,寬1。65米,方座圓首,碑文為楷書,是由宰相王旦撰文,裴禹書並篆額。碑陰刻眾題名飽經千年風雨之後,今已不能認讀。碑文詳細記載了真宗封禪泰山之事,溢美誇張,引經據典,洋洋灑灑3700餘字。這是岱廟現存惟一的古代帝王封禪泰山記事碑。此外,岱廟配天門西南還有一座《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碑高8。20米,寬2。15米,龜趺螭首。這是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真宗加封泰山為“天齊仁聖帝”的記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