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在秋高氣爽的某一天裡,宣城敬亭山南麓林木掩映的小道上,有一位詩人漫步穿行其中。林蔭小道通向謝朓樓,當謝朓樓映入詩人的眼簾,他的臉上洋溢著一絲喜悅,他登上謝朓樓,放眼遠眺,宣城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

江邊的宣城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美麗的句溪和宛溪在宣城的東北交匯後,又繞著宣城緩緩流淌,遠遠望去,就好像是一條繞著宣城的絲帶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句溪和宛溪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橫跨在宛溪上的鳳凰橋和濟川橋倒映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江水與橋影在絢麗的晚霞的對映下,散發出璀璨的色彩。遠處的村落炊煙裊裊,瀰漫在村外的橘柚林間,深秋時節的梧桐樹已然披上了黃燦燦的外衣。

這位詩人就是李白,其實這已不是李白第一次來到宣城敬亭山,也不是李白第一次登上謝朓樓。宣城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令無數文人墨客神往的地方,不僅因為宣城迷人的自然風光,而且更在於宣城深厚的人文積澱。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而敬亭山就是宣城深厚人文底蘊的傑出代表,自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期間,他經常吟詩歌頌敬亭山,還特地在山上建樓攬勝,並以清新流麗的筆觸寫出山水詩《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謝朓修建謝朓樓,謝朓樓也因謝朓而得名,兩者相得益彰,後來人們以他的名字將這座樓命名為“謝公樓”。謝朓樓和我國古代的名樓一樣,也曾因為一篇傳世的詞賦而譽滿天下

自謝朓之後,唐代詩人李白、孟浩然、王維、韋應物、劉禹錫,宋代的梅堯臣、歐陽修、晏殊、范仲淹、蘇軾、黃庭堅等享譽文壇的詩人們都曾在敬亭山和謝朓樓留下過足跡,並吟詠了大量的詩歌。

敬亭山和謝朓樓便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無虛日”的江南詩地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當人們談論起諸多吟詠謝朓樓的詩篇中,晚唐詩人許渾在謝朓樓送別朋友時寫的一首詩,是不得不提起的。

因為許渾這首詩中描寫的送別名場面,而讓宣城謝朓樓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這也為宣城厚重的人文底蘊又增添了一抹淡淡的氣息。許渾的《謝亭送客》,原詩如下: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詩題中所說的謝亭,就是宣城敬亭山的謝朓樓

。開篇句“勞歌一曲解行舟”,寫的正是詩人送別朋友乘船離開的情景,至於他們在分別前說了什麼話,詩人並沒有提及。

詩人只是剪取了朋友即將乘船離開的這個畫面而展開敘寫,這與一般的送別詩又有所不同,比如王維送別元二時,是從渭城的一場晨雨開始寫起的。

送別時為什麼還有唱歌呢?

原來古人在送別親友時,不光有折柳相贈的習俗,還有唱歌送行的習俗,比如李白離開汪倫的家園時,“忽聞岸上踏歌聲”,就是汪倫送別李白時唱的歌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詩中的“勞歌”,指的又是什麼歌呢?原來這是許渾送別友人時唱的歌,其實就是一種旋律憂傷,表達依依惜別的感情的歌曲。

“勞歌”出自南北朝蕭衍的《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蕭衍借伯勞鳥和燕子來比喻親人、朋友、情侶的分別,成語“勞燕分飛”也是出自蕭衍的《東飛伯勞歌》。

當親人離別時,送行的人唱起那

旋律憂傷的歌曲時,傷離別的情愫就瀰漫在即將分別的每個人的心中。

後來人們就將這種為親人朋友離別時唱的歌稱為“勞歌”。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勞歌一曲唱罷,朋友登上行船,詩人親自解開纜繩,行船載著即將遠行的朋友向著目的地的方向緩緩前行。

詩人佇立岸邊,與船頭的朋友揮手告別。當兩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詩人眼中流露出一絲的傷感與無奈

第二句“紅葉青山水急流”,大意是說: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這一句寫的是朋友乘船離開時,詩人看到的大江兩岸的景色。

這正是深秋時節的景象,詩人回望遠山近水,只見矗立在兩岸的青山色彩斑斕,那紅紅的楓葉將青山點綴得分外美麗,紅紅的楓葉也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色彩格外鮮豔明麗,簡直是一幅層林盡染的秋日畫卷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而詩人眼前的一江秋水,水流急速,水流的速度有多快,江面的行船的速度就有多快。只寫江水,卻不寫行船,這一句並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透過水流急速的視覺描寫,將行船的離去烘托出來。

詩人正是透過青山紅葉、江面水流這樣的側面描寫手法,再一次暗示出朋友所乘的行船離詩人立足之處越來越遠,行船隨著江水的奔流早已漸行漸遠。

在這一句中,前面四個字寫山,後面三個字寫水,都是以景抒情的寫法,可以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山水有情的感慨都融化在一片流動閃爍、如詩如畫的水光山色中。詩人筆下的送別場景,詩人筆下的山水景緻,無不真實動人,所以這一句讀來雋永含蓄,韻味無窮。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最後兩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朋友乘舟走遠後,詩人並沒有離開送別朋友的地點謝朓樓,而是一直留在這裡。

因為兩人在分別前把酒話別,喝了不少送別酒,朋友走後,詩人滿腹惆悵,就留在這裡略作休息。沒成想,詩人竟因為不勝酒力一躺下竟睡著了。

一覺醒來,已是黃昏時分,這時一場秋雨不期而至,晚風夾雜著秋雨灑向大地,灑向江面,灑向詩人所在的謝朓樓。

詩人舉目四望,只見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籠罩在濛濛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詩人回想起遠行的朋友,他又一次向江面望去,但見江面也籠罩迷濛的雨霧之中,而朋友的船隨著急流駛到雲山霧嶂之外的什麼地方去了。

黃昏時分的風雨,詩人酒醒後惆悵寂寞,都是一片的迷濛悽清的景象,景與情濃濃地融合在一起。

環境的描寫烘托著詩人情感的流露,就在這樣迷離的氛圍中,詩人默默地從風雨籠罩的謝朓樓上走了下來

這首詩將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詩人借謝朓樓的景緻將傷離別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全詩從勞歌一曲為朋友解纜送行起筆,繼而寫眼前的水流、行船,再寫詩人酒醉微醺之時所見的紅葉青山,前兩句的景象描摹非常傳神,非常優美

送別名場面:許渾在一地寫下的這首詩,讓這裡成為有名的送別之地

而在後兩句中,詩人看到朋友的行船已經漸行漸遠,最後消失在視線中。這時已是日暮時分,晚風夾著秋雨灑向謝朓樓,詩人的酒也醒了。

但他依舊眺望著朋友遠去的方向,詩意就在這黯然銷魂處戛然而止,但那依依惜別的情感依舊迴盪在謝朓樓的上空。

如果說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代表了盛唐送別詩的成就的話,那麼許渾的《謝亭送客》則是晚唐送別詩中的一座高峰,是足以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並駕齊驅的送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