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朱高煦的真實下場:一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十分罕見

當下“熱度”最高的電視劇非《大明風華》莫屬了,作為近年來少有的,以明朝歷史為主線的歷史大劇,一經上線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中有很多人是奔著飾演明宣宗的朱亞文而來,但隨著劇情的推進,人們卻發現劇中的漢王朱高煦著實有些“可愛”!

朱高煦作為劇中整日圖謀篡位的“大反派”,卻絲毫不令觀眾感到厭惡,甚至還被觀眾親切的稱為“鐵憨憨”,而在最新劇情中漢王朱高煦的下線也令觀眾為之不捨!朱高煦這個人物塑造的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俞灝明精湛的演技,這不禁讓我們有些好奇:歷史上的漢王朱高煦也是這般可愛嗎?

漢王朱高煦的真實下場:一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十分罕見

今天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靖難之變”的中流砥柱——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次子,出生於1380年,自幼頑劣,品行不端,言行輕挑,為太祖朱元璋所厭惡,因而並不受寵,1395年,受封為高陽郡王。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新帝初立,根基不穩,急於加強中央集權的朱允炆就著手削藩,這引起各路藩王的強烈牴觸,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變”!

“靖難之變”中,朱高煦常伴朱棣身旁,作為大軍前鋒“攻城拔寨”,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因而受到朱棣的寵愛,併產生立他為儲君的念頭!

建文四年,朱棣大軍攻破應天,歷時四年的“靖難之變”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同年,朱棣登基為帝,是為永樂帝,當時朱棣年齡已然不小,因此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確立儲君,但朱棣在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難以抉擇。

漢王朱高煦的真實下場:一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十分罕見

從私人感情來說,朱棣偏向於英勇善戰的朱高煦,但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指定的世子,成為儲君乃是理所當然!在經過一番心理掙扎後,朱棣還是選擇了朱高熾。據《明史》所載: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

覬覦皇位,走上“作死”之路

受封漢王的朱高煦心中很是不忿,他自認功高蓋世,應是儲君的不二人選,因此不肯前往雲南就藩,留在南京伺機而動。

留在南京的朱高煦居功自恃,仗著朱棣的寵愛為非作歹,並多次構陷太子,永樂十四年,得知朱高煦罪行的朱棣趕其回封地,但這並未斷絕他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仁宗寬厚,顧念兄弟之情,雖知朱高煦有反意卻不治其罪,反而對其大加封賞。1425年,仁宗駕崩,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宣宗對朱高煦仍極為寬厚,平日裡賞賜不斷,對他的要求也盡力滿足,但朱高煦此人實在“不上道”,宣宗父子的寬厚反而被他視為軟弱無能,心中反意不僅沒有斷絕,反而更加“洶湧”起來。

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426年,再也按耐不住的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得知後御駕親征,準備親自動手“清理門戶”,面對宣宗的“王者之師”,朱高煦未戰先怯,且麾下叛軍人心惶惶,有譁變跡象,眼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開城投降,一場叛亂就這麼過去了,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

漢王朱高煦的真實下場:一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十分罕見

朱高煦投降後,群臣都勸宣宗將其明正典刑,但宣宗仍舊顧念叔侄之情,只是將其貶為庶人,關押於皇城西安門內。造反這等誅九族的大罪都能免於身死,足以可見宣宗寬厚,但朱高煦並不領情,反而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據《明實錄》記載:宣宗曾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以一記“掃堂腿”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此等死法空前絕後,古今罕有,倒也配得上朱高煦這個“作死小能手”!

朱高煦為何對皇位有如此深的執念?

朱高煦對皇位的迷戀已經稱得上執念,仁宗和宣宗的寬厚都沒能使他“迷途知返”,反而心中的反意越來越洶湧,究其根源,朱棣絕對脫不了干係,據《明史》所載:建文四年,朱棣兵敗於浦子口,岌岌可危之時,朱高煦率人趕到,絕境逢生的朱棣口不擇言,隨口就許下一張“口頭支票”:“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

漢王朱高煦的真實下場:一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十分罕見

就是這麼一句話,使朱高煦心中生出了野心,從此生根發芽,再也難以磨滅,最終發展為執念!

小結:

歷史上的朱高煦雖也是英勇善戰之人,卻不像影視劇中那般“率真可愛”,反而是生性頑劣,品行不端,極為“不上道”之人,視仁宗和宣宗的寬厚為軟弱可欺,不斷在“作死”的邊緣來回試探,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當然,朱高煦能有如此結局,朱棣也有一定的責任,有道是君若無信,何以為君,承諾豈能隨意輕許!

參考資料:《明實錄》《明史》《大明風華》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