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這尊佛首,是2020年迴歸祖國的第100件文物,它漂泊海外近一個世紀。杭教授,這是一件什麼樣的國寶呢?請您給大家做個介紹。”

今年央視春晚,刷屏的“國寶回家”特別節目中,張國立請出了杭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兩人用短短的3分多鐘,揭開了它的前世今生——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後,終於迴歸祖國,首次在春晚和我們見面,頷首微笑。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2月16日,杭侃現身北京魯迅博物館,做了一場線上講座“天龍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而這尊佛首,如今也正在這裡展出。

2月12日—3月14日,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辦“鹹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迴歸暨數字復原特展”,天龍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正式與國內觀眾見面。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這是春晚本來我準備的第一稿,和春晚現場大家聽到的不同。”杭侃特意把自己的第一稿放在講座ppt裡,“也留個紀念。”

說到這裡,關於天龍山石窟的開鑿,錢報記者再補白幾句。

東魏時期,大丞相高歡進據晉陽期間,在天龍山地區修築避暑行宮,並開鑿石窟,這就是天龍山石窟的雛形。

直到北齊亡於北周之時(577年),天龍山石窟的修建已經小有規模,而此後的隋唐五代,數代當權者繼續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寺鑿窟。比如,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天龍山外景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提供

因此,天龍山石窟歷經北齊、隋、唐等不同時期的開鑿,前後歷經約1000年。石窟規模不大,共計33個洞窟(主區25窟),分佈於東西兩峰南坡峻峭的山腰間,但屬灰白色砂質巖,易雕鑿,也易風化。

天龍山石窟可以分為兩個區域,即半山腰的東西峰洞窟主區和山腳溪谷旁的千佛洞區。

杭侃特別提到,他原本想在春晚上講的最後一句,其實不是我們這次看到的版本,“我加了一句帶點感情的話。”

我們在春晚上,聽到他介紹這尊佛首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

“這尊微微含笑的佛首,見證了天龍山石窟精湛的藝術水平,具有重要的實物標本意義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講座裡,杭老師第一次曬出了那句帶感情的原版——

我們在鑑定的時候圍繞著這尊佛首反反覆覆地看,從哪個角度看,她都頷首微笑,非常打動人。

“我很捨不得這句話,不過最後上央視還是改成了比較文縐縐的。”杭侃說。

為什麼捨不得?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那是杭侃第一次見到這尊佛首,2020年12月14日,也就是它從日本回到祖國後的第二天,12月14日,杭侃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庫房見到了它。

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家開展實物鑑定,安排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展文物測試分析與健康狀況評估。

杭侃是鑑定專家之一。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佛首回運。國家文物局供圖王卓然馬孝辰/攝

“我確實淚目了。看到這尊佛像的時候,我就不是太平靜。大家說,這種笑,好像跟你有交流,對這個世間很滿意,我們圍著它一直在照相,在這個小庫房裡,淚目的還有我們文物工作者。”

這是一件有生命的文物。

它的生命起伏、遭遇,來自它的“渡盡劫波”。

在這個春節假期,我們已經看到了各種關於天龍山石窟的背後故事,一個“天龍劫”。

我們在1922年出版的《天龍山石窟》中可以看到,外村太治郎當時拍攝的天龍山石窟造像頭部基本完好無缺。但兩年後,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驅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現在的天龍山石窟幾乎沒有一座佛像是完整的。

山中商會會長山中定次郎帶人在天龍山石窟

但歷盡劫難,它始終微笑,每個角度,都笑得如此美。

你完全不懂佛教藝術,但就是覺得它美。它代表什麼,並不重要,我們被它的笑,感染了。

為什麼?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1號窟東壁造像對比

具體要我講述的內容,是除夕那天中午才確定的,不斷有一些細節的修改。需要國家文物局和央視的編導進行溝通。最後的那句話就是我第一次鑑定它的時候的感受,也比較口語化,不知道編導為什麼沒有接受,而是修改為“這尊微微含笑的佛首見證了天龍山石窟精湛的藝術水平”。

過去通常說文物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三大價值,評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從這三大價值去闡釋的,但是,文物還有文化的價值、情感的價值等等,比如這尊佛首的迴歸,牽動了那麼多國人的心,這裡面就有情感的因素在內。

三十二相里,有頂上肉髻相。這尊佛首的頂上肉髻拿專業術語說,就是肉髻低平、其上五紋飾。這種肉髻流行於北朝晚期至隋代,它是比較典型的北朝晚期到隋代的造像風格。

它高44。5釐米,佛首的後面經過了修整,因此可以判斷,它不是一般的造像碑和單體造像的佛首,而是出自石窟的佛像。

而這種石質也可以推測是天龍山的,主要是天龍山石窟許多造像流失海外,有一些知道是出自天龍山,但無法肯定是哪一個具體的位置。這尊佛首因為有老照片,佛首的風化部分、砂岩裡含的顆粒等細微的部分都能一一對應,因此,可以確定它是第八窟北壁主尊的佛首。

盜割前的天龍山第8窟北壁龕內主尊佛像

因此,可以判定它即是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的佛首。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巖田《天龍山石窟》圖版41截圖(左圖),佛首回運後拍攝的高畫質圖片(右圖羅徵/攝)國家文物局供圖

這個窟有功德碑,內容比較豐富,從碑文可以看出是一些中下層的軍人,和當地的居民一起開鑿的,開鑿的目的是為皇帝、皇后、太子和晉王祈福。晉王就是楊廣,他曾經兩次出鎮晉陽,第一次在開皇元年到開皇六年,因此,這些人為晉王祈福,希望他能有“磐石之安”。

天龍山的石質不太好,風化是一個問題,第8窟因為是中心塔柱窟,原來又有裂隙滲水,所以風化的問題一直比較嚴重。

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詳解:佛首一笑,為何動人

第8窟外景

關於第8窟,當時開窟造像的目的,在於“以此淨業,仰祚天朝聖上壽等乾行,皇后季均厚載,儲宮體明離之□,晉王則磐石之安”(錄文依李裕群)。

這裡就是杭侃提到的“晉王”和“磐石之安”。

晉王,就是楊廣,當時他還不是隋煬帝。隋開皇元年(581),楊廣被立為晉王,鎮守晉陽。他兩次出任幷州總管,第一次在開皇元年至開皇六年,所以發願文中祈願晉王有“磐石之安”。

曾有報道提到:隋開皇四年,也就是公元584年,楊廣下令開鑿第8窟,也就是這尊含笑佛首的所在。

杭侃說,這一句還是有問題的,從現在的碑文看,看不出是楊廣下令開鑿的,就是手下一群中下級軍官和一些民眾為皇帝皇后、太子、晉王祈福而開,類似的發願文常見,是捐資開局人的套話,其實和皇帝沒有什麼關係。

淨土宗的發源地就在幷州的玄中寺。幷州在東魏、北齊和隋、唐的戰略地位很重要,又是龍興之地,屯有重兵。隋代初期沿用府兵之制,所以就不難理解,天龍山的第8窟完工之時,開鑿者中為何有許多軍府人員(都督、別將、幢主等)。

功德碑文中,還出現了一個名字“陳回洛”,又被稱為“施手、寨主”,因此,他很有可能是實際主持開窟造像的人。而這些人中有烏丸、明、和、蘭、段等明顯來自胡族的姓,所以可以說,這是軍民共建、胡漢協作而成的一個洞窟。

隋朝建立之後,永珍更新,隋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大好局面。

第8窟的淨土信仰出自普通軍民,連同隋代初期出現的寧遠將軍(古代將軍名號之一,在隋朝為從七品武官)、武強縣縣丞董欽造像等著名的西方淨土題材的造像,可知隋代的淨土信仰已經深入民心。

第8窟中心立柱西側

(原標題《春晚上講述“國寶回家”的杭侃,有一些話還沒說完——佛首一笑,為何動人》,編輯任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