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只是個弱小的國家,宋襄公哪來的自信,敢在諸侯中稱霸!

春秋時期是諸侯爭霸的時代。這些爭霸的諸侯中,以“春秋五霸”最為有名。也就是說,這“五霸”是所有爭霸諸侯中的佼佼者。但是這“五霸”中,宋襄公卻是一個非常例外的情況,他國家弱小,力量單薄,卻也過了一把稱霸癮。而且還被史書堂而皇之地列入“五霸”的行列。

那麼,勢單力薄的宋襄公,為什麼竟然也敢稱霸呢?誰給他的自信呢?

宋國只是個弱小的國家,宋襄公哪來的自信,敢在諸侯中稱霸!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宋襄公之所以敢稱霸,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繼承了齊桓公衣缽。

齊桓公在葵丘之會上,曾委託宋襄公幫他照顧太子昭。這一點,被宋襄公理解成繼承齊桓公衣缽的意思。因此,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自然認為自己就是齊桓公選定的盟主接班人。

二、擺平了齊桓公家事。

齊桓公病重後,幾個兒子爭奪國君之位,大打出手。結果齊桓公被活活餓死。就算死了,也沒人顧得上埋他,還在亂打。

後來,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當即發出號召,要求大家跟隨他去平定齊國之亂。雖然最後實際上只有衛國、曹國、邾國這三個小國派了些兵馬來。不過宋襄公好歹擺平了齊國的內亂,扶立公子昭為國君。

正因為霸主齊桓公的家事都是宋襄公擺平的,宋襄公當然覺得,他應該像齊桓公一樣,當新的霸主了。

宋國只是個弱小的國家,宋襄公哪來的自信,敢在諸侯中稱霸!

(仁義之師,圖取取意)

三、具有了霸主的品質。

宋襄公覺得,他已經具備了霸主的品質,所以可以稱霸了。他具有了什麼樣的霸主品質呢?兩個字:“仁義”。

宋襄公是嫡次子,但是,當年他爹要傳位給他的時候,他卻反覆謙讓,要把國君之位讓給庶長子(也就是他的庶兄)目夷。目夷反覆推辭,甚至逃到衛國躲避,他才勉強繼承國君之位。不過,繼承國君之位後,他立刻就目夷請回來,讓他擔任國相。這一件事,讓宋襄公“仁義”的名聲,在國際上傳得很響。

另外,宋襄公帶著幾個小國擺平了齊桓公家事的事情,也讓他“仁義”的名聲,再一次傳響。

當年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打的口號是“尊王攘夷”,這“尊王攘夷”四個字,按照宋襄公的理解,可以精簡成“仁義”兩個字。只要有“仁義”,就可以獲得天下諸侯的認可,就有稱霸的資本。所以宋襄公做起了稱霸的事情。

宋國只是個弱小的國家,宋襄公哪來的自信,敢在諸侯中稱霸!

(尊王攘夷)

四、獲得了諸侯國信任。

大約一開始的時候,宋襄公還沒想過自己可以稱霸。當他號召天下諸侯和他一起,前往齊國,平定齊桓公兒子們的亂戰,最終有衛國、曹國、邾國參與進來的時候。儘管這三個國家是小國,但是宋襄公卻認為,這是他自己有號召力的表現。

其實,我認為,宋襄公當時是有些自作多情了。衛國、曹國、邾國之所以來參加,主要是看在齊桓公的面子上。是齊桓公家裡發生了事,他們才來幫忙。如果不是齊桓公,是他宋襄公,可能一個跟來的國家都沒有。

正是這一系列的錯覺,宋襄公開始了稱霸行動。

可惜,宋襄公一開始稱霸,就是一個笑話。楚國、齊國這樣的大國,根本不理睬他。宋襄公見那些大國不理睬他,也不敢做什麼,只能拿那些小國開刀。比如,扣押了滕國國君滕宣公;比如,把鄫國國君抓起來,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比如,發兵攻打曹國。等等。

宋襄公這麼鬧,那些大國們看不下去了,楚國決定要好好地教訓一下他。於是利用一次會盟的機會,把他抓了起來。後來在別國的調停下,才放了他。

但是他依然不吸取教訓,還繼續幹稱霸的事情。又舉兵攻打不聽話的鄭國。鄭國其實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那時候雖然已經衰微,但好歹影響力在那裡。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怒了,覺得必須好好給宋襄公一點顏色看。於是率大軍攻打宋國。

後來就發生了著名的“泓水之戰”。而在“泓水之戰”中,宋襄公竟然把“仁義”用到了戰場上,要等楚國渡過河,擺好陣型,才和楚國開戰。結果他原本就是小國,作戰又這麼迂腐,一下就被楚成王打得大敗,自己也落得個受傷身死的命運。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