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據《文明的歷程》記載:“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文藝復興運動前)這一歷史時期稱為‘中世紀’ ”。

在西羅馬帝國結束對大不列顛島的統治後,大不列顛島上迎來了許多異族人,其中,源自日耳曼部族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人成功佔領大不列顛,並在“公元829年”建立“統一的英吉利(即英國)王國”。

在這短短几百年時間裡,英國很快從最開始的沿用羅馬帝國的第納爾體系(金、銀、銅貨幣體系)轉變成只使用銀便士的銀本位貨幣體系,並且這一貨幣體系在後來的500多年裡始終不曾改變。

而導致英國人拋棄銅幣,並且在後來的500多年從未想過要再次使用銅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國及其周邊地區上無比匱乏的銅礦資源。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短暫盛行過一段時間的銅幣

1.貴金屬資源的稀缺和貿易需要促使盎格魯-薩克遜人鑄造銅幣

在公元5世紀到6世紀之間,因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各地用來提供軍隊和官員制度的鑄幣廠不再工作。因此,不列顛土地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所侵略,他們在這片地方上建立起大小不一,互相之間統治較為獨立的許多國家。

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當他們完成初期的資源掠奪後,

他們需要一套貨幣體系來幫助他們在領土上建立一套官僚、軍隊制度,

這個時候,出於金、銀這種貴金屬的稀缺,又受到原來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金銀銅貨幣體系的影響,於是各個國家開始大量製造標準不一、良莠不一的仿製銅幣。

雖然這些銅幣因為時間倉促、製造技術低下等原因製造得十分粗糙,但對於當時在大不列顛上的數個小國家已經充分夠用。

這些小國家在銅幣貨幣體系的基礎上不斷髮展自身實力,實力強的開始對周邊實力弱的國家進行侵佔。

到了公元6世紀末,這些國家最終演變成肯特(Kent)、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麥西亞(Mercia)、埃塞克斯(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威塞克斯(Wessex)七個國家,大不列顛進入了歷史上相對穩定的七國時代。這個時候,七國之一的肯特和法蘭克王國聯姻,從而使得法蘭克王國(西歐)的金幣得以流入不列顛,同時,也使得法蘭克王國的基督教信仰也流入不列顛。

2.在不列顛七國時代中曇花一現的金幣

出於和強大的法蘭王國進行貿易的需求,不列顛上的各大王國又開始仿製起形態不一的金幣。

當時,不列顛地區最後的大奧姆銅礦已經被開採殆盡,於是不列顛上的七大王國開始不斷加大金幣的鑄造量,但實際上,不列顛地區的金礦儲量同樣少得可憐。

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最開始,在歐洲大陸的幫助下,不列顛還能勉強支撐,可後來,當歐洲大陸的金塊大量流入拜占庭王朝(因為拜占庭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為基督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所以歐洲大陸上分佈廣泛的教徒的錢幾乎全部流入拜占庭)後,不列顛不得不採用降低金幣成色,金、銀混鑄等方法解決貨幣危機。

就是在這段時間內,不列顛內的貨幣體系逐漸轉變為以銀為主。

因為資源稀缺而不得不緊急替換掉金幣的銀幣

1.因為銅礦和金礦的缺乏而出現的西塔(Sceat)

經過金-銀過渡期後,到了公元八世紀早期,

西塔成功取代過去金幣和銅幣的地位,

成為不列顛地區的人們日常使用的主要貨幣。據《英國西塔的主要系列》記載:

"這些西塔一共被大英博物館分出了超過一百個類別。"

銀幣在不列顛貨幣體系的進展中變化之多、當時各國之間的鑄幣標準有多麼不統一由此可見。當麥西亞成功統一英國南部地區後,建立統一的銀幣標準變得勢在必行,銀便士應運而生。

2.中世紀後期幾乎完全依賴外來銀塊所鑄造的銀便士

當整個英格蘭全部統一後,銀便士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但英國本土匱乏的銀礦已經無法支撐英國國內的鑄幣需求,公元十三世紀,英國主要透過向歐洲國家進口銀塊來鑄造銀便士,但完全依賴外來進口使得當法國爆發戰爭時,缺乏銀塊來源的英國不得不減少銀便士的生產,後來,英國統治者又想到提高銀便士的製造水準這種辦法,透過高規格、成色足的銀便士吸引外來銀幣。

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這一政策在早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到了中世紀末期,

隨著歐洲大陸的銀礦也逐漸被開採殆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英國不得不停止大部分銀便士生產。

為何中世紀的英國人幾乎不發行銅幣?

1.英國本地對於金屬礦產資源的匱乏

早期,因為統治不列顛地區的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使得原本在不列顛地區實行的羅馬貨幣體系全線崩塌。在貨幣體系崩塌的影響下,不列顛當地的武裝力量和官僚制度因為沒有鑄幣廠提供工資所以也很快解散。

在沒有武裝力量的保護下,盎格魯-撒克遜人趁機侵入不列顛地區,併成功在當地建立許多的獨立政權。為了穩定統治的需求,他們在最開始選擇了價值相對較低的銅幣作為貿易主要貨幣。不久後,隨著不列顛地區逐漸過渡到時局穩定的七國時代,當地的貿易量逐漸增大,相對應的,貿易所需的銅幣的需求量也跟著逐漸增大,很快,

英國本地稀少的銅礦終於無法再支撐越來越大的開採行為。

失去銅礦資源的不列顛各國在模仿法蘭克王國金幣鑄造出自己金幣的肯特的影響下,紛紛有模有樣的用各種各樣的製造規格製造自己國家的金幣。

而當金幣的礦儲量再次不夠後,不列顛又不得不用銀幣取代金幣。

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最後,據《中世紀貨幣流通量變動的貴金屬供應解釋》記載,

當白銀的礦儲量也同樣面臨枯竭時,英國不可避免的迎來了"銀荒",各大鑄幣廠也紛紛被迫停工。

從上述這些事能明顯看出,讓英國人不發行銅幣的

最主要原因是當地極其匱乏的金屬資源。

稀少的礦產使得不列顛不得不跟隨周邊地區的礦儲量來靈活改變自身的主要貨幣。

2. 周邊地區金、銀、銅礦的含量使得英國人不得不捨棄銅幣

在自身金屬資源極其稀缺的情況下,英國將注意打到了離它最近的歐洲大陸上。當時,在歐洲大陸上的主要流行貨幣是金幣。於是,

英國先透過消耗自己國家內部為數不多的金幣來換取和周邊國家貿易的機會,

接著透過購買原始金塊的方式,和與法蘭克王國建立友好關係從而獲得資源的方式,成功從歐洲大陸獲得遠遠超過自身金礦儲量的黃金資源。

但很快的,因為拜占庭興盛的基督教文化,和歐洲大陸上廣闊的基督徒,大量的金幣都透過宗教活動流向了拜占庭。

面對金幣資源也進入枯竭的情況,不列顛不得不使用唯一還能透過自身開採鑄造的銀幣來替代金幣。

此時的英國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綜合實力相對較強的國家,在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國家的銀礦儲量不足後,英國國王非常聰明地很早就開始從歐洲大陸儲蓄銀塊,並且透過提高銀幣成色,使得從英國出產的銀幣得到周邊地區的認可,

讓銀便士的價值大幅提高。

當時的商人甚至會透過將低價值的劣質銀幣運送到英國製成高規格的銀幣的方式來賺取差價。

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這一政策成功讓英國獲取到周邊地區的大量銀資源。但隨著歐洲大陸的銀資源也面臨枯竭,英國終於再也想不出良策。所以,實際上,

讓英國拋棄銅幣的不僅僅是英國本地稀缺的銅礦,還有它臨近地區也同樣稀缺的銅礦。

3. 歐洲大陸製作精良的金幣吸引了不列顛王國

當不列顛的統治者們還沒有意識到本土的銅礦是多麼稀少時,和法蘭克王國聯姻的肯特先一步接觸到了製作極其精美的金幣和崇尚金、銀製器的基督教。

被法蘭克金幣的精緻模樣所吸引的肯特統治者很快也開始仿照法蘭克金幣的模樣鑄造金幣。

不久後,不列顛土地上的各國紛紛意識到銅礦資源即將枯竭,在肯特鑄造金幣的行為影響下,其他各個王國也開始跟著鑄造各地區各標準的金幣。同時,透過自己製造的金幣和強大的法蘭克王國進行貿易,

也成功讓不列顛地區擁有了更多的金幣。

中世紀英國貨幣體系中,銅幣為何被更加昂貴的金、銀幣"淘汰"

中世紀的英國人幾乎不發行銅幣的原因在於

英國本土和周邊歐洲大陸上匱乏的銅資源。

英國本土匱乏的銅資源讓英國無法繼續鑄造銅幣,而歐洲大陸上同樣匱乏的銅資源讓英國在中世紀後期也不可能再次選擇銅幣。

除此之外,

被基督文化所影響而對法蘭克王國產生追捧膜拜心理的英國,下意識地會模仿法蘭克王國的貨幣體系,

在基督教勢力逐漸擴大之後,金、銀成為牢牢佔據在他們心中第一位的金屬貨幣,價值更低,不能更快為基督教聚集財富的銅幣自然就被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