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會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呢

秦末起義時,“周”,還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前256年時,周王朝的九鼎歸秦,喪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前249年,東周國滅亡,周室才退出歷史舞臺。

周,不過比關東諸國早滅亡20多年。

對於一個當了800年天下共主的王朝來說,這20多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到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時,歷史不過才過去40多年。

然而,秦末起義時,人們紛紛翻出舊時代的符號為旗幟來反秦,甚至連秦始皇的兒子扶蘇之名都被陳勝拉出來反秦了。

曾做了800年天下共主的“周”,卻無人提及,彷彿已經被忘卻得乾乾淨淨了。

這是為何呢?

早已對人心沒有任何號召力的“周”

比之失去實權,被人心淡忘才是最可怕的。

春秋時,“周室”雖已衰微,但仍然有相當號召力。

為什麼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會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呢

當時的齊桓公、晉文公,還要以“尊王”為號召,凝聚人心,成就霸業。

這是因為:周室號召天下的基礎,是分封制+宗法制,以此為基礎,即便周室實力衰微,但他仍然是天下共主。

然而,春秋末年開始,這些基礎都不復存在了。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其餘諸侯國也都推行了變法。

由此,新興貴族,逐漸取代舊貴族,成為列國的統治力量。

對於六國貴族們來說,其特權、地位,悉數來自諸侯王,而不再是早已衰落的周室。

如此,周室在貴族中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失去了僅有的號召力。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在周室的體系中,大部分民眾連“國人”的身份都沒有,而“禮不下庶人”,甚至連周禮都將他們排除在外。

他們沒有獲得周室賦予的土地、法律身份,甚至連為周室當兵的資格都沒有。

相反,正是在列國變法中,他們獲得了土地,獲得了國人身份。

為什麼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會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呢

他們從來不是周的“國人”,而是楚、齊、韓、趙的“國人”!

因此,周室雖統治了天下這麼多年,但無論是在貴族中,還是在民眾中,都已經失去了所有號召力。

身份認同

人們的身份認同,是自己的諸侯國身份。

戰國時代,他們被動員起來,世代為自己所在諸侯國而戰,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在普通民眾中,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以“燕人”、“趙人”、“楚人”、“齊人”自稱。

而對於舊貴族們來說,他們的權勢、地位、財富,都與諸侯國關係緊密。六國的旗號,是恢復其一切利益的合法基礎。

因此,組織反秦鬥爭時,各地義士多打出恢復六國的旗號。

楚國滅亡時,楚人就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

為什麼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會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呢

韓地,張良“家僚三百人”,家境富庶,但弟弟死了都不出錢安葬,拿出所有的錢財來組織刺殺秦始皇,“為韓報仇”。

魏地的張耳、陳餘等人,也為反秦而奔波各地···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有號召力的,是義軍對各諸侯國的“身份認同”,而並非對故國君主的忠誠。

所以,後來六國“復國”時,舊貴族們認可的趙王、燕王,不是舊趙王、燕王后裔,甚至不是本國人(趙王武臣是楚人,燕王韓廣是趙人)。

所以,戰國時的諸侯王之後,並不意味著他能天然成為“復國”後的諸侯王。

同樣,戰國時代,楚雖曾多次為合縱國“盟主”,但這些與楚懷王熊心成為“共主”基本沒有什麼關係。

既然如此,為何楚懷王又成了反秦的名義“共主”呢?

楚是大多數諸侯“復國”的基本力量

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地“三老”認為陳勝“復楚社稷”,推陳勝為王。

當時,秦嘉扶植楚王后裔景駒為楚王,被項梁攻滅。

項梁,是楚大將之後,志在復楚。連他都支援陳勝,反對楚王后裔景駒為楚王,足見,楚人皆以陳勝的“張楚”是恢復楚國。

為什麼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會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呢

而陳勝的力量,是恢復大部分諸侯的基礎力量。

陳勝派武臣、張耳、陳餘攻略趙地,後來武臣作了趙王。

武臣派韓廣攻燕地,韓廣作了燕王。

陳勝派周市攻略魏地,後來周市為魏相,扶植魏貴族魏咎作了魏王。

雖然一些諸侯復國本非陳勝所願,但最終,這些諸侯,都是在得到陳勝許可的情況下成功復國的。

後來,陳勝兵敗後,項梁扶植了楚懷王。

項梁應張良之請,派人尋到韓王成,恢復了韓國。

不僅如此,一些諸侯國“復國”後得以堅持住,也有賴於楚。

比如,魏國復國後,魏咎兵敗而死,幾乎再次滅國,項梁借兵給魏豹,是魏國支撐了下來。

可以說,除了齊國是由舊貴族田氏自己復國外,其餘各國,無不是以楚的力量為基礎復國的。

因此, 秦末起義中,楚的地位從一開始就是極為特殊的,是事實上的“盟主”。

實力確保的地位

然而,僅靠“有恩”就能獲取“共主”地位的想法無疑是幼稚的。

列國恢復後,各有各的利益,他們未必繼續追隨你。

章邯進攻陳勝時,其餘諸侯坐觀成敗,使陳勝最終敗亡。

時為楚將的劉邦留雍齒據豐時,魏來挖牆角,使雍齒據豐投魏。

可以說,諸侯一旦復國,與楚就恢復到了競爭關係。

儘管楚懷王仍然擁有盟主一般的地位,但當時的他,仍然沒有“共主”名分。

為什麼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會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呢

使楚地位得以穩固的,是項羽。

鉅鹿之戰時,諸侯作壁上觀,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使其令諸侯驚駭。

鉅鹿之戰後,諸侯“膝行而前”,接受項羽的指揮,使楚將項羽成為反秦義軍的總指揮。

這時候,楚已成為事實上的反秦領導者。

尷尬

尷尬的是:楚懷王獲得“共主”名分的時候,正是其被架空的時候。

項羽率領諸侯聯軍入關後,壓服了先入關的劉邦。

旋即,項羽請示懷王,希望自己為王。

然而,楚懷王的答覆是“如約”。

項羽大怒,與諸侯軍眾將商議:滅秦,都是我們乾的,楚懷王沒有什麼戰功!我們不如尊楚懷王為“義帝”,自行分封!

於是,楚懷王成了“義帝”,正式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然而,這位“義帝”,事實上已經被架空,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權力。

而其他“復國”的諸侯王們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項羽和眾將將天下分為十八個諸侯,與之共同作戰,關係緊密的軍功將領們得到了好地方,而舊王后裔卻只分到了相對小且貧瘠的地方。

很快,義帝被項羽所殺,而那些舊王后裔也悉數被軍功諸侯王們消滅。

劉邦舉起為“義帝”復仇的名義討伐項羽,但始終也不過是“口號”而已,沒有再尋找楚王后裔為帝王。

無論是“義帝”還是諸侯王,都是反秦的旗幟而已,反秦的事業成功後,他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秦一統天下後,無論是周天子還是六國,都已經成了“過去式”。

然而,在世人心中,六國還有一定的號召力,而周室連號召力都已不具備了。

因此,反秦義士們搬出六國的旗號,以之為反秦的旗幟。

楚在反秦中的特殊貢獻和實力上的絕對優勢,使楚成了反秦軍的“共主”。

然而,“過去式”始終是“過去式”。

無論是復國的諸侯王還是“義帝”,都只是一面旗幟,而缺乏實際基礎。

因此,“義帝”、恢復的諸侯國,在時代的浪潮前毫無還手之力,在完成其短暫的歷史使命後迅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