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歷史秘密:每個朝代的第二任皇帝,必出么蛾子!

看到這個題目,可能許多人會下意識地問道:真的是這樣嗎?稍微熟知歷史的人則會一拍腦門:還真是這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咱們先來給大家排一排,歷朝歷代第二任皇帝的那些么蛾子事兒:秦朝二世而亡,漢朝諸呂之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隋煬帝鋪張浪費亡國,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宋太宗燭影斧聲,明成祖靖難之役。

你不知道的歷史秘密:每個朝代的第二任皇帝,必出么蛾子!

基本上從秦朝之後的每個朝代,都無法逃脫這個二世而亂的定理。事實上,秦朝之前差不多也是遵守的,只是秦朝之前的歷史爭議很大,所以會引起一些爭議。

比如,夏啟的繼任者太康失國,導致整個夏朝陷入了多年的混亂期,實際上被后羿掌控了朝政,直到少康復國;商湯的繼任者太甲,因為各種原因被宰相伊尹流放;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實際上早期被周公旦掌握了權力。

你不知道的歷史秘密:每個朝代的第二任皇帝,必出么蛾子!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基本如此。乃至於小割據政權,都無法擺脫這個規律。比如三國時期,三個國家基本都沒逃出這個規律。蜀國,劉備傳給了劉禪,但是實際上劉禪前期是諸葛亮掌權,後期直接被滅國;

吳國,孫權開始稱帝,他的繼任者孫亮,沒多久就被廢,換人了;魏國稍微不同一點兒,因為曹丕的兒子曹叡沒直接出問題。

但其實也是出了大問題——因為曹叡命令司馬懿遠征遼東,把軍權交給了他爺爺最忌憚的世家大族——司馬家族。果然之後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篡奪。

而且曹叡的死也很有意思——如果有足夠的歷史思維,大機率會懷疑他是非正常死亡。他死之前特別信任一個巫女,巫女為老百姓治病能妙手回春;然而他自己卻突然病了,巫女如何救治都無法救活。最後他就死了。

站在宮廷鬥爭和權力鬥爭的角度來看,他這個死,裡面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可以說,夏朝以來的大多數王朝,基本上都無法逃脫二世而亂的定律。

那麼,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到了第二任皇帝,就必然會出么蛾子的定律呢?這就必須要說一說推動歷史執行的主要因素——君權和相權之爭。

歷史書上,乃至於歷史典籍上,向來不寫相權與君權之爭。因為一旦寫了,那些史官們的書,就沒辦法好好寫下去了。但是君權和相權之爭,卻是讀懂歷史必須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很多歷史看起來都是盲人摸象。

所謂相權,狹義的就是指丞相的權力——廣義的則是指代表官僚、以及官僚集團的權力;君權,則是與相權相對立的那一套權力體系。這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三個維度之中的兩個:王與士,另外一個維度則是民。民,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由於老百姓個人的權力基本等於零,所以他們必須依靠王,與權力最大計程車來達成平衡。為什麼說士的權力才是最大的呢?單獨的一個士,也就是一個官員,他的權力當然是無法和皇帝相提並論的。

但是,官僚是一個體系,而皇帝只有一個。所以在整個三維體系當中,以士的權力最大。而歷史的演進與朝代的更迭,則是建立在官僚與皇帝之間的角力賽上。

當官僚佔據絕對優勢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辦法操縱皇帝——而皇帝當然不可能任由操縱。所以官僚就會組織改朝換代,投資一個新的皇帝。

而對於開國皇帝來說,由於是創業者,而且自己手握兵權,所以他們往往是處於君權的絕對巔峰時期;相反,此時的官僚會處於相對的低谷期。

所以,幾乎每個開國皇帝,他們手下的大臣日子都不好過——想要搞錢剁手,想要搞事情殺頭,別提多難受了。

而開國皇帝一死,則大臣們來了機會。趁著新皇帝還沒有掌權,必然要搞出天大的么蛾子,以迫使新皇帝答應他們的條件,實現君退臣進。

漢文帝,對諸侯和功臣實施了讓步;唐太宗,對隴西和山東軍事集團實施了讓步;宋太宗,基本把文官捧成寶了;明成祖,對文官集團實施了讓步。

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坐穩江山。具體如何讓步,權力如何過度,咱們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