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20世紀80年代楊柳青的元宵節

憶20世紀80年代楊柳青的元宵節

20

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一切都欣欣向榮。那時的元宵節雖不奢華,但卻在楊柳青人的心裡留有美好的記憶。

憶20世紀80年代楊柳青的元宵節

80

年代初,我年紀還小。對楊柳青元宵節記憶最深刻的是逛燈。那時家庭雖不富裕,但是元宵節一定要給小孩子買一盞燈籠。我印象中的第一盞燈籠是玻璃紙糊的金魚燈,非常考究漂亮。後來,父親曾經給我製作過紙糊的宮燈。這樣的燈籠在當時是足以引起孩子們的羨慕的。那時很多孩子沒有燈籠,他們以火把代替,也有一些孩子在搪瓷水缸子裡點一根蠟燭算作燈籠。無論燈籠講究還是簡陋,孩子們在元宵節的快樂是一樣的。

憶20世紀80年代楊柳青的元宵節

那時,楊柳青人逛燈集中在“三不管兒”。元宵節那幾天,“三不管兒”可謂人流如織。那時楊柳青不多的幾處商業和娛樂設施多集中於此。“七姐妹”“後百”“照相館”“楊柳青影劇院”……80年代初,沒人組織燈展,人們在自家門前或屋內懸掛燈籠,也別有一番意趣。還記得“三不管兒”有一家人在屋裡掛了走馬燈,引得人們隔著玻璃窗駐足圍觀。8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於元宵節期間在和平路(今青遠路北段)辦燈展。每每此時,特別是正月十六,老百姓“遛百病”時,那裡人流如織,摩肩接踵,極其熱鬧。那時,燈一定是橫串起來的,人們從一排排燈下走過,稱為“鑽燈”,這樣才有驅病納祥的寓意。後來,楊柳青十六街也搞燈展,那裡的燈是民間藝人們繪製的整本《三國演義》年畫燈籠。這是楊柳青獨有的,也是我小時候最愛看的。到80年代末,人們開始富裕,一些人家在衚衕中拉起彩燈。徜徉於楊柳青古舊的衚衕中,看著人們滿足的笑容,看著盞盞彩燈,有一種無比和諧、溫馨的感覺。

憶20世紀80年代楊柳青的元宵節

對於孩子們,元宵節除了燈籠,最有魅力的就是焰火。50年代,元宵節時政府會在楊柳青組織焰火表演。那時周圍農村的群眾會彙集楊柳青,有的甚至走上幾十里路來楊柳青看焰火。後來,因為各種原因焰火展停辦了幾十年。80年代,改革開放取得成就,政通人和,西郊區(1992年改稱西青區)恢復組織焰火展。那時焰火展的地點是區機關大樓樓頂,沒有禮花式的焰火,是由人手持或者放在樓頂燃放。雖然如此,但畢竟是政府組織,焰火花色品種多,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非常新鮮。焰火展時往往人山人海,水洩不通。還記得80年代第一次焰火展時,我與家人站在光明路(今柳口路)與新華路交口的直流電機廠宿舍樓下看焰火,每當有新式焰火發出時人群都會爆發出歡呼,至今記憶猶新。

憶20世紀80年代楊柳青的元宵節

當年元宵節最吸引人的還有花會表演。那時,楊柳青各街都有自己的花會,比如一街是高蹺,五街是風雲(又稱少林),八街是獅子,十三街是勝舞,十四街是香塔,十六街是東寓法鼓等,其他還有龍燈、旱船、碌碡等等。正月十四到十六,各道花會旌旗招展,在楊柳青各條街道巡演。一陣鑼鼓剛過去,有一陣吹打又過來,簡直鬧翻了天。街道上,牆上,房上都站滿了人。花會表演是小孩子們的最愛,雖然聽不懂法鼓的音樂,但會被那些精美的道具吸引;雖然不瞭解高蹺的劇情,但會被演員的演技和投入所吸引;雖然看不懂武術的套路,但會被十八般兵器和熱鬧的對打所吸引。小孩子們往往會跟著花會在外面跑上一天。

80

年代是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記憶裡的那個時代到處生機勃勃,到處充滿著活力和幸福。元宵節這樣的傳統的節日也煥發著青春。這是改革帶給我們的幸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