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守護人林作坡:喚醒傳統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一輛小車、一部相機、一箇舊揹包,這是林作坡穿行在泰順山水鄉間的簡單“行頭”。這個在外人看來執著得有點傻的老師,20年來,聚焦泰順東垟村,用業餘時間走遍全縣的村莊,甚至走出溫州,尋訪人、物,實地考證,廣泛蒐集泰順文史地情資料,成了一本行走的研究泰順古村落農耕文化的“教科書”。

開闢“聽風扶柳林作坡”,寫泰順文化科普文章,編纂《時光倒影裡的千年古村落——東垟》《舌尖上的泰順》《江南秘境巨賈泰商》等專著,無償送給有關機構和熱心讀者。在他的筆下,泰順商貿、農業、生產生活、獨特的鄉土建築、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資料翔實,脈絡清晰,敘述深入淺出。林作坡希望,透過他的努力和堅持,能讓更多的人遇見東垟村,喚醒失落在這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收藏裝滿一個倉庫

“這麼好的文化就這樣消逝太可惜了”

林作坡是地道的泰順筱村東垟人,從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他選擇回鄉從事教育事業,除了教書育人,20年來他還默默堅持著做一件事——立志於發掘整理、研究傳播泰順優秀傳統文化。

十幾平方米的家中書房堆滿了各類文史資料。話不多的他,聊起泰順文化,確是打開了話匣子。泰順木偶劇團的戲劇本文字資料、1965年劇團流動人口購糧證,舊時的地契房契……泛黃的紙上,記錄的是各家族的陳年往事,留下的是歷史積澱的痕跡。

林作坡收集的1965年劇團的流動人口購糧證 陳怡/攝

“別看這些東西破破爛爛的,但仔細研究,會窺探到很多有意思的文化,像這尋常的地契文書,從中不僅能研究明清土地制度看出財富多寡,還能從契書中的資訊記錄中研究俗字、俚語,以及古時地方的行政區域劃分。”

古廊橋、古老的宗祠、獨有的古民居、斑駁的書院……千百年來,東垟村內文教興盛,這片土地上的耕讀生活,走出的人物先賢,形成的民俗風情中都深藏著鄉民們的生存智慧。越是走遍泰順的山山水水,瞭解泰順文化,林作坡心裡不免越發著急:“這些年,文化底蘊深厚的東垟村藏在深閨人不識,甚至連筱村外的泰順本地人也鮮少有人知道。”

很多人認為,保護與傳承文化,那是政府的事,但看著坍塌的古民居牆壁,褪色的木樑雕刻,悄然消失的鄉村自然和文化生態,林作坡隱隱憂心,“其實我不是因為喜歡才開始乾的,剛開始只是覺得不忍心,這麼好的文化就這樣消逝太可惜了。”生於斯長於斯,心裡的責任感誘惑著林作坡的腳步。

幸運的是家人對他的想法很支援,林作坡還遇到了一位益友——同樣對東垟村文化關心的普通村民林孟成老先生,憑藉著林老先生對東垟村的瞭解和兒時記憶,倆人搜尋線索,挖掘古村落文化遺存,蒐集整理地情文化資料,開啟了漫長的古村文化守護之旅。

林作坡收集的御賜“鬧龍金匾”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窗梁木雕、石碑牌匾、先賢名士的生平傳記、教育訓導、詩詞字畫、民間小曲、民間傳說故事等,以口述歷史、圖文等方式進行記錄。隨著不斷地自學研究,他自己也成了一本行走的研究泰順古村落農耕文化的“教科書”。

做泰順文化“偵探”

用腳步去丈量,跟時間去賽跑

乾隆年間皇榜真跡、科舉考試的答卷、玉溪書院館藏的學生作業本……大量耕讀傳家遺蹟,數量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詩文手稿、名人字畫等,散落珍藏在古村後裔手中。

歲月滄桑,史海茫茫,靠著笨拙的方法,走村入戶去搜集地情文史資料,用腳步去丈量,跟時間去賽跑,這些年,林作坡不停地為保護古村文化而奔波,採訪中他講述了一個無奈的遺憾:“去年我輾轉聽聞村裡某戶人家有我尋找的文史資料,去了之後那戶人家說我來得太晚了,瞭解情況的家中長輩前一年已過世,而且那些資料都燒掉了。”

古村守護人林作坡:喚醒傳統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釆訪當年地下黨工作,林作坡和90歲地下黨員林正好合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錄挖掘的過程中總是困難重重。為找“線索”,力求整理資料的準確,林作坡學做文化“偵探”,翻查大量文獻資料,根據族譜,家傳等文字記錄裡的蛛絲馬跡,利用週末及節假日,不斷走訪實地印證和推翻,但大多數的跋山涉水常是無功而返,談及那些行進途中的酸甜苦辣,林作坡只是莞爾一笑:“有收穫都值得。”而大多數時間林作坡會和村民閒聊尋線索,聽說誰家有好東西,就帶著禮品上門拜訪,吃閉門羹是常態,林作坡說:“被拒絕了沒關係,多去幾次,堅持五六年,和村民交心,他們被打動就會將家裡祖傳的寶貝借我們研究記錄,有的還會主動提供線索。”

古村守護人林作坡:喚醒傳統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林作坡走村入戶蒐集泰順地情文史資料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交流中,林作坡說得最多的一個詞便是“文化傳承”,鄉土文化如何廣而告之如何留存,文字是最好的途徑。透過多年的資料收集和積累,近些年,林作坡試著把自己研究整理的泰順地情文化成果編寫成書。

古村守護人林作坡:喚醒傳統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林作坡寫作出版《舌尖上的泰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走遍了泰順的角落旮旯,堅持還原最本土的“泰菜”製作工藝,挖掘背後的人文故事,用六年寫出的《舌尖上的泰順》;用十年時間,挖掘泰順商幫文化,編纂《江南秘境巨賈泰商》, 這些圖文並茂、內容詳實的專著,不僅自己寫作還包攬拍攝,採風過程中的艱辛可想而知。林作坡說,“除了時間上的困難,還有經濟上的壓力,拍攝裝置、外出採風開支,書籍出版製作費用……20年來光收集的文化素材影印資料就花了10萬餘元。無數次想放棄,又無數次拿起筆,在困難的時候,不少有情懷的鄉賢,給予我鼓勵支援。”

讓古村文化有效輸出

啟用鄉村共富“文旅融合”新動力

林作坡的書大多免費贈送給熱愛地方文化的各界人士,他說:“本來就是為了傳播泰順文化,沒有盈利的打算。”像《舌尖上的泰順》一出版就大受歡迎,不僅有很多在外的泰順遊子參考書籍開起地道家鄉味飯店,賺得盆滿缽滿,還有不少國外高校研究文化的專家教授,千里迢迢輾轉找來交流文化方面的學術研究,這是林作坡沒有想到的。

古村守護人林作坡:喚醒傳統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林作坡向遊客解說古村文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挖掘整理古村落裡的智慧、哲學,有效輸出泰順文化,出書是一方面,文旅融合是另一個有效途徑。這兩年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林作坡還當起了東垟村志願講解員,巧奪天工的高浮雕、鏤空雕花,古民居風水佈局及美輪美奐的卵石地鋪,令人驚歎的古人智慧和精湛技藝在他的娓娓道來中變得鮮活生動。

古村守護人林作坡:喚醒傳統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林作坡向遊客解說古村文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直以來,泰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資源、人文優勢,挖掘和繼承這些地方特色,並將‘文旅融合’作為泰順經濟發展新動力,功莫大焉。” 林作坡說。修復文化生態是個費錢的事兒,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傳統村落財政支援,林作坡抓住時機,自費邀請拍攝團隊,積極整理申報材料,成功使東垟村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傳統村落名錄。如今700多萬元古村維護獎勵經費已經到賬,當前東垟村道路、古民居的修繕正在進行中。

翻新後的“古村落”如何延續歷史文脈,傳承文化基因,如何更好地兼顧保護與發展,林作坡也有自己的打算。有了基礎的提升,還要有文化的內涵,東垟村保留著較好的古時生產產業,倉樓、賬房、曲窯,各種生活場景都有,蘊含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底蘊和最真實的生活煙火氣。接下來林作坡打算自己籌資,先打造一個東垟村旅遊集散中心,不同於一般的旅遊集散點,內設漢服、書畫、茶藝、木偶戲等各類泰順文化的展示,預計年底就能初具雛形。然後利用不同功能的古名居空間,打造十大展館,如木雕展館、鵝卵石地鋪展館、書院科舉文化展館、契約文化展館、紅曲產業展館、婚嫁文化展館等,依託鄉土文化、輸出鄉土好文化、鄉間好手藝、鄉居慢生活,吸引各地遊客來“讀史”, 感受泰順文化。

雖然古村守護之旅道阻且長,但林作坡說他會一直走下去。

本文來自溫州資訊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作者/來源: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古村守護人林作坡:喚醒傳統文化基因,讓泰順文化“出圈”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