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其一生廉潔公正、為人剛毅,不依附權貴,辦案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深受當時百姓愛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得益於近幾十年影視劇的薰陶,他那剛正不阿、秉公辦案的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後人親切的稱呼他為“包青天”。

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包拯生於宋朝宋真宗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考中進士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今江西永修縣父母官。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至此十年的時間內,包拯都一直在家照顧父母沒有外出做官,這也使得他留下了至孝的美名。一直到公元1037年,包拯在父母去世並守陵三年後,才外出做官。

在這之後,包拯的仕途也算一帆風順,從地方到中央,大小官吏的烏紗帽也都戴過。小的諸如知縣,大的諸如三司使等,在這其中,最著名的從政經歷就是在1056年出任開封府知府一職,也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開封府尹包大人”了。

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在權知開封府時,他疏浚惠民河,後為了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閔水匯入,使之流量大增,造福了一方百姓。除此之外,他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當時東京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而包拯“立朝剛毅”,凡以私人關係請託者,一概拒絕,因而將東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包拯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在他以天章閣待制職任知諫院時,彈劾權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歐陽修曾評價曰: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公元1062年5月,包拯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四歲,當朝皇帝宋仁宗親臨弔唁,並追封他為禮部尚書。

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就是這麼一一位剛直不阿的好官,誰曾想象到其死後連遺骨都難以保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1973年的春天,合肥市要在包拯墓所在處修建石灰窯,便在《安徽日報》上刊登了一個通知,希望有關部門能將這裡的包拯墓地遷走。為了保護這位忠臣遺骨,安徽省的考古專家們自發地對包拯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史書記載,由於包拯生前剛正不阿、不畏權貴、鐵面無私的風格,使得自己得罪了不少高官權貴。在包拯去世後,為了保護他的陵墓不受打擾,他的家人做了21口一模一樣的棺材,從七座城門同時運出,其目的就是為了防範仇恨包拯的那些惡劣分子。

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經過專家們的一番努力,終於在大大小小的墓群中找到了包拯的墓地。就在專家們開啟棺材後,棺木裡面的景象讓現場的專家瞬間感到心痛不已。只見棺內的骨骼是凌亂的一堆,有些還是破碎的。透過對殘存的墓誌銘檢視,竟然發現這裡不是原葬墓,而是遷葬墓。同時,棺材雜亂的遺骨是兩個人的,是原來墓地被盜後,有人匆忙將散亂的遺骨收集在起,重新入殮。

他被稱為包青天,一千多年後墓地被發現,裡面的場景讓專家心痛!

幾經周折,專家們終於找到了包拯的原葬墓,隨後歷經磨難的包拯遺骨被包氏後人安葬。1986年,政府決定重修包拯墓,1987年,佔地3公頃,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包拯墓修建完成。雖說墓地重新修葺,但是作為一代清官,包拯死後都沒有得到安息,甚至連屍骨都不能保全,著實讓人心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