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第15期: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隋唐時期,國家強盛,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為佛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此時的佛像不再模仿外來的藝術風格,而是向著本土化、個性化的模式發展,造像藝術達到鼎盛時期。隋唐以來,佛舍利供養之風大興,絲路重鎮涇州(今涇川)一度成為統治者和佛教徒供養和瘞埋佛舍利的佛寶聖地,大興國寺、大雲寺、龍興寺累代興建,舍利供養代有傳承。

舍利容器與瘞埋制度

舍利在佛教中視為聖物。印度佛教瘞埋舍利的方式是起塔安葬。佛塔傳入中國後,舍利的瘞埋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隋代之前,大都將舍利裝在瓶內,放入石函,埋入塔基之下;隋代以後,塔基下多建石室、地宮安葬舍利。唐代還出現仿墓室地宮,由臺階、甬道、主室構成,而函則有多重,舍利容器有金棺、銀槨、玉棺等。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隋代大興國寺、大周(唐)大雲寺供養佛祖舍利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分佛祖舍利給全國30個州並詔令修建舍利塔供奉,在涇州敕建了大興國寺及舍利塔、地宮,用石函供奉14粒佛骨舍利。

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則天敕令各州建大雲寺珍藏《大雲經》,涇州改建大興國寺為大雲寺,遂制銅匣、金棺、銀槨及琉璃瓶供奉佛祖舍利,並在石函四周刻題銘文記載此事。

1964年,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村群眾在平田整地時發現了唐塔地宮,五重套函盛裝的佛祖舍利驚現於世。1971年9月,經郭沫若先生親自鑑定,大雲寺遺址出土的佛祖舍利和金棺銀槨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涇州大雲寺舍利套函

由內向外共五重:

玻璃舍利瓶:高2。6釐米,腹徑2。1釐米,口徑0。5釐米。白色透明玻璃質。小口,鼓腹,平底,記憶體佛骨舍利14粒。

金棺:長7。5釐米,前寬6。0釐米,前高6。0釐米。覆瓦式棺蓋,平面梯形棺身,下有勾欄底座一週,總體前高後底、前寬後窄。棺蓋、棺身前端及兩側鑲嵌白色珍珠與綠松石,貼金片蓮瓣、蓮蒂等。金碧熒煌,光彩奪目。

銀槨:長10。7釐米,前寬8。4釐米,前高9。3釐米。形制與金棺基本相同。槨身兩側前後各附一圓環,通體鏨刻纏枝忍冬花紋。

鎏金銅匣:通高12。7釐米,長12。3釐米,寬12。3釐米。覆鬥形蓋,平面方形匣身,底部出方形座。蓋頂正中嵌蓮花座桃形銀鈕。匣體正面有三個花瓣形銀扣,掛鎏金銅鎖鑰;背面有兩銀質合頁將蓋與匣身連線。通體鏨刻纏枝忍冬花紋。

石函:通高42。5釐米,長50。5釐米,寬49。5釐米。灰色大理石質。平面方形函體,覆鬥形蓋。蓋上有陽文隸書“大周涇州大雲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16字銘文,四周雕刻纏枝忍冬花紋。函體四周及口沿遍刻施主姓名及銘文千餘字。

這套五重舍利套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棺槨式瘞埋舍利的實物資料,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習俗相融合的一個例證。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隋唐石佛造像

隋代至唐初的佛教造像,上承北周遺風,下啟大唐新韻。佛像面相方圓,脖頸略顯粗長,軀體敦實;菩薩像比例協調勻稱,整體造型婀娜優美。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隋石雕觀音立像

隋(公元581-618年),華亭南川謝家廟出土,華亭市博物館藏。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石雕菩薩頭像

隋代 出土於平涼四十里鋪禪佛寺遺址,現藏平涼市博物館。

隋唐金銅造像

隋唐時期的金銅造像較北朝時期造型繁縟精細,構思巧妙別緻,製作工藝洗練純熟,且多采用通體鎏金的技法,體現了富麗堂皇的盛世氣象和金光燦燦的奢華之風。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鎏金銅觀音立像

唐代,徵集於靈臺縣,現藏平涼市博物館。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鎏金銅七佛像

唐代,徵集於靈臺縣,現藏平涼市博物館。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銅觀音菩薩立像

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靈臺縣博物館藏。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唐(公元618-907年),平涼市博物館藏。

塔式罐

塔式罐也叫皈依罐,俗稱魂瓶,因形似佛塔而得名。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初為佛教僧侶或信眾荼毗後盛裝骨灰的特殊葬具,後來逐漸演變為陪葬的明器。以三彩陶最為多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上部是高聳的圓錐形蓋;中部作罐形,鼓腹,平底;下部為高大的底座,承託罐身。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彩繪陶塔式罐

唐代 徵集於平涼市崆峒區。現藏平涼市博物館。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編輯:市文旅局資訊統計科

"見微知著·多彩平涼"平涼史話微展覽|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現正式向廣大讀者徵稿

徵稿方向:參照本平臺以往釋出稿件型別;

徵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圖片、影片、音訊、h5等。

投稿郵箱:842125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