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外城東門遺址被髮掘,證明該城門毀於大火,項羽縱火事件實錘

一直以來,封建帝王的陵墓都備受關注,尤其是被稱為“帝王第一陵”的秦始皇陵,它的每一次發掘都引起了學界專家的廣泛熱議。在過去的一年,專家們發掘了秦始皇陵的東門遺址,雖然沒有出土多少精美文物,但這次發掘卻印證了一段歷史。究竟東門遺址中有什麼奧秘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秦陵外城東門遺址被髮掘,證明該城門毀於大火,項羽縱火事件實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秦始皇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13歲就繼承秦國王位,雖然年紀不大,但是雄心不小,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讓秦國日漸強大,為後來一統六國打下的堅實的基礎。秦始皇還善於用人,在李斯等人謀劃下采用“合縱連橫”之法擊破各國,成為關中霸主,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第一個統一制的國家。然而,秦朝卻是一個短命王朝,僅傳到秦二世就滅亡了,前後也不過短短十五年。在學界,歷史專家們認為秦朝覆滅的原因有很多,而修建秦始皇陵就是其中之一。

秦陵外城東門遺址被髮掘,證明該城門毀於大火,項羽縱火事件實錘

秦始皇陵位於驪山,佔地面積近60平方千米,是我國封建帝王陵中最大的一座。史料記載,秦始皇修建陵寢耗時長達39年,動用了勞工和囚徒超過80萬人,惹得天下百姓叫苦不迭,也導致秦朝後期農民起義頻發。在1974年,當地村民在田間打井灌溉的時候,意外發現一處秦陵的陪葬坑,即現在的兵馬俑坑。自此,秦陵考古的序幕也慢慢開啟,每一次發掘都讓專家們喜出望外。

秦陵外城東門遺址被髮掘,證明該城門毀於大火,項羽縱火事件實錘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考古專家對秦陵做了全面的勘察,也讓人們對秦陵有了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一直以來,我們能看到秦陵只有一個像小山丘一樣的封土堆,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秦陵本來的模樣,但實際封土堆只是秦陵的核心,在封土堆的四周還有大量的建築。史料記載,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秦始皇修建秦陵當然也是這樣的觀念,因此他修建秦陵仿照的就是當時咸陽城的佈局,整體為回字形結構,還分為了內城和外城。不過,讓專家們感到費解的是,古代帝王陵結構基本都是坐北朝南,但唯獨秦始皇陵是坐西向東,或許是秦始皇想迎接第一縷晨曦。

秦陵外城東門遺址被髮掘,證明該城門毀於大火,項羽縱火事件實錘

在《史記》,《漢書》和《水經注》等史料中,都有記載過秦始皇陵地面建築被毀,而所有的矛頭也都指向一個人,即楚霸王項羽。項羽和劉邦爭雄,最後項羽率先進入了關中,他不僅火燒了咸陽城,還燒燬了秦陵地面建築,據說大火燒了一個多月。此外,項羽手下士兵也將所有的奇珍異寶都洗劫一空,不過好在秦陵地宮沒有被破壞。後來,劉邦擊敗了項羽,他建立漢朝之後下令對秦陵進行修繕,但可惜再也沒有恢復當初的模樣。

秦陵外城東門遺址被髮掘,證明該城門毀於大火,項羽縱火事件實錘

一直以來,學界專家們對項羽火燒秦陵存在爭議,但在秦陵東門遺址發掘之後,專家們也就都統一了意見。在上世紀80年代,考古專家們就確定了秦陵東門,它整體為長方形,南北長約77。8米,東西寬約22。4米。到2021年,秦陵東門遺址的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雖然沒有再出現兵馬俑,但也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專家們發現夯土牆,還出土了瓦塊,這些都足以證明這裡是門樓,此外專家們還發現大面積的紅色土壤,即紅燒土。所謂紅燒土,是土壤被烈火灼燒,或者高溫炙烤後形成的一種土壤,由此也說明東門曾遭遇大火。

透過東門遺址的發掘,專家們確定了史料中的記載,即項羽是火燒秦陵的第一嫌疑人。考古專家們表示,在項羽之後秦陵也多遭劫難,比如在歷朝歷代滅亡的時候,首當其衝被破壞的就是秦陵,比如漢末的赤眉軍,唐末的黃巢起義軍,民國的軍閥,以及歷朝歷代不計其數的盜墓賊。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秦陵也只剩下了一堆封土,不過萬幸的是秦陵地宮還完好無損。

秦陵外城東門遺址被髮掘,證明該城門毀於大火,項羽縱火事件實錘

秦始皇陵是一座文化寶庫,在過去的2000多年間它歷盡磨難,現如今到了文明社會我們更應當保護好它。在不久的將來,也希望專家們能發現更多的文物,為我們破解秦陵的未解之謎。

參考資料:

《秦始皇陵文化遺產管理》作者:劉衛紅,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