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與十二銅人之三:十二銅人緣何而來?

作為千古帝王,秦始皇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難解的歷史之謎。他在滅掉六國、一統天下之初,曾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這便是其中之一。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這十二銅人?這其中有著什麼樣的秘密或陰謀?現在,這十二銅人又在何處呢?夏老師在這裡分幾篇文章給各位細細道來。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了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一秦朝,定都咸陽。

秦始皇與十二銅人之三:十二銅人緣何而來?

天下初定,秦始皇自然不敢懈怠,不然實在有負“始皇帝”這一名頭。為了進一步把政權牢牢攥在手中,他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除此之外,他還採取了一系列的輔助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可謂“兩手抓,兩手都很硬”。這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將全國各地的兵器都弄到咸陽,用它們鑄成十二銅人。關於此事,賈誼的《過秦論》有如此記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關於這十二銅人,史料中所記載的稱謂有“金人”及“鍾”等。之所以稱作“金人”,是因為銅乃黃色;而稱作“鍾”,則是因為銅人為空心,像鐘的樣子。然而天下如此多的兵器,難道僅能鑄造十二銅人?這數量是不是有點忒少了?首先表明,秦始皇之所以將銅人數量定格在12,是有特殊含義。其次,用如此多的兵器,僅造十二銅人,可知每個銅人的“身材”非同一般。

秦始皇與十二銅人之三:十二銅人緣何而來?

這十二銅人,在阿房宮的殿前兩側一字排開,每個都身著夷狄人的服飾,面貌威嚴、身材高大。關於它們的高度,史料中有三種說法: 一是“高三丈”;二是“坐高三丈”,即坐姿呈三丈之高(站起來的話,起碼也有五丈吧);三是“有大人長五丈”,意思是其中較大的銅人,有五丈之高。根據史料中的這些說法,聰明的你不難推測出銅人的高度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三丈,合現在8。12米;另一種可能是五丈,合現在13。7米。無論是三丈還是五丈,這些銅人確實“高大”。素有“東方小巨人”之稱的姚明,身高2。29米,如果我們僅僅遵從“三丈”之說,就可以想象:三個姚明頭足相頂立起來,還比最小的銅人矮半截!

銅人既然如此之高,那“體重”自然不輕。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記載有“重各千石”以及“鍾小者皆千石也”等說法。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這十二銅人的大小及重量是不一樣的。當然,千石之說也僅僅是泛指。小銅人有千石之重,那麼大的起碼在千石以上。這裡,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秦朝的“石”這一重量單位——1石相當於當時的120斤,而秦朝時的1斤相當於現在的256。26克。以此計算這些銅人的重量,最小的按一千石計算,合現在的30751。2千克。這就是說,最小的銅人也足有30噸。

透過以上了解,有人會忍不住發問:如此高、如此重的龐然大物,不是1個,而是12個,在2000多年前冶煉技術還不發達的秦朝,那幫古人是如何搗鼓出來的?

秦始皇與十二銅人之三:十二銅人緣何而來?

說到這裡,就很有必要提一下北京大鐘寺的那口“永樂大鐘”。它因鑄於明朝永樂年間而得名。這口大鐘高5。9米50噸,一直是世界上公認的“鐘王”——《大英百科全書》把它排在世界著名古鐘之首。考古學家透過研究認為,此鍾是採用“地坑法”鑄造。據此,考古學家推測,秦朝十二銅造,採用的應該也是這種法。

地坑法,是事先在地下挖好大坑,然後依著坑壁造好模子,接著將熔化的銅水注人模子進行鑄器。鑄器成型後,將其拖出坑即可。但是,相對那些小的鑄器,將其從坑內拖出並運走,雖不能說小菜一碟,但對我們那些聰慧無比的先人來說,至少應該不是什麼難事,而對於秦朝銅人及“永樂大鐘”這種龐大無比的鑄器,想把它們從坑裡弄出來再運走,可就是大難題了。對這一問題,銅人及永樂大鐘的鑄造者事先想出了更好的辦法:將地下的大坑“移”到地面上。具體做法是,先在地面。上築建一個巨大的臺子,然後在臺子上做模子,再注人銅水鑄器,鑄成後將模子拆除,鑄器就可以想辦法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模子,如此反覆——咱們先人是不是很聰明呢?秦十二銅人想必就是採用這種方法鑄造而成。

各位朋友,秦始皇為什麼要造十二銅人呢?且看下一篇《秦始皇與十二銅人之二:為何要造十二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