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群臣多被《三國演義》貶低,為何甘寧卻是個例外

曹劉,誰為當世英雄?魏蜀,哪個又是正統?

千百年來,三國正朔之爭始終未有定論;而相較魏蜀兩國而言,同為三國之一的孫吳政權,卻鮮少有人關注。在家喻戶曉的小說《三國演義》中,東吳群臣甚至集體成為“工具人”,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於是在東吳群像多為貶損的前提下,孫權的刻薄寡恩、周瑜的狹小氣量、呂蒙的偷襲撿漏……一度廣為流傳,甚至成為不少人的固有印象。

不過,甘寧卻是一個例外。相較於被打壓的周瑜、呂蒙而言,甘寧的表現非但可圈可點,其勇猛形象也沒有遭到“打折”。那麼,為何甘寧就能“逃過這一劫”呢?

東吳群臣多被《三國演義》貶低,為何甘寧卻是個例外

上圖_ 三國演義

一、演義對史書的接受與創造

小說《三國演義》有很強的“造星”能力。

單以武將而論,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多來自於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戰役,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長板坡拒敵、張遼威震逍遙津、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令甘寧聲威大壯的一戰,莫過於百騎劫營。小說第六十八回用了一半篇幅描寫這個故事,更配以詩讚曰:“鼙鼓聲喧震地來,吳師到處鬼神哀!百翎直貫曹家寨,盡說甘寧虎將才。”

這件讓甘寧出盡風頭之事,發生於建安十八年(213年),在正史中亦有提及,見於《三國志·甘寧傳》注引《江表傳》記載:“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

誠然,甘寧此壯舉並未重創曹軍,但其勇烈過人之姿、豪氣干雲之態,亦足以令人動容,以致孫權大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又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

東吳群臣多被《三國演義》貶低,為何甘寧卻是個例外

上圖_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

須知,東吳有不少名臣,都曾在史書中留下濃重一筆。既然如此,羅貫中為何要把甘寧單獨拎出來描寫,甚至賦予其正面形象呢?

首先,史學家和文學家的側重點不同。

此事未見於陳壽《三國志》,後經裴松之注引,方才傳於後世。對羅貫中來說,這種能凸顯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有利於他“造星”,顯然是極好的素材,是以甘寧能在小說中大放異彩。更為關鍵的是,這段素材與書中的核心思想“忠奸之爭”,並沒有直接衝突。

在小說中,劉備集團是“忠”,曹操集團為“奸”。為了服務“擁劉反曹”的主旨思想,作者須得在此前提之下,合理地選擇素材。赤壁之戰中,周瑜明明立了頭功;為何在小說中,諸葛亮反而出盡了風頭?原因便在於此。

周瑜是少年英才不假,但作者要突出諸葛亮的“智絕”,就只能委屈他成為配角;又因為周瑜將劉備視為“梟雄”,建議孫權將其軟禁,所以他難免會成為蜀漢集團的敵人。主角的敵人,當然就是反派;而反派的下場,又能有多好呢?君不見,害死關羽的呂蒙,在慶功宴上遭至關羽英靈附體,最後死狀悽慘。

東吳群臣多被《三國演義》貶低,為何甘寧卻是個例外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反觀甘寧,卻很少與“主角”發生正面衝突。

一方面,甘寧常從徵呂蒙、孫權,鮮少單獨領兵,其主導的江夏之戰也只是針對黃祖。小說中,東吳群臣一旦聯蜀抗曹,形象便多為正面;可一旦背蜀親曹,便會被描寫地頗為不堪。是以甘寧百騎劫曹營,可被歸為“義舉”,自然有機會被“加戲”。

另一方面,甘寧在歷史上英年早逝,未見到吳蜀兩國大打出手,這便避免了他與蜀漢的正面交鋒。而羅貫中安排他戰死在夷陵之戰中,則是另有用意。此舉一是要深化東吳群臣背蜀帶來的惡果,二也是要渲染一下甘寧在戰死之後的勇烈姿態。因為,死後“成神”的不僅有關羽,還有甘寧。

上圖_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

二、死後“成神”與“甘寧崇拜”

民間信仰與文化崇拜,是不容小覷的。這是關羽能在小說中成為“義絕”的關鍵因素,這麼一個自帶“粉絲”的“大熱IP”,羅貫中當然不會錯過;甘寧沒有被貶損,也是同樣道理。

小說第八十三回,對甘寧中箭而亡的描寫是:“寧帶箭而走,到於富池口,坐於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百,圍繞其屍。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

這裡提到了“神鴉護主”的民間傳說,其淵源已久,並非羅貫中首創。從《陽新縣誌》的記載看,早在兩宋時期,此傳說便已經存在了。宋至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亦有相關記載。那麼,民間為何會出現“神鴉護主”的傳說呢?

其實,這恰恰印證了百姓對甘寧的尊崇。甘寧戰死,人們不願其屍首“流離失所”,遂演繹出這個傳說。而民間之所以會有這種崇拜現象,也是因為甘寧庇護百姓的故事,早在宋朝就已經廣為流傳。

上圖_ 《夷堅志》明嘉靖二十五年洪楩清平山堂刻本

宋人筆記小說中,多見此事。如南宋洪邁《夷堅志》,就記載了甘寧顯靈驅逐賊寇的故事。南宋曾敏行《獨醒雜誌》亦有記載:“興國富池廟碑神,乃三國吳將甘寧也。紹興初,巨盜李成既渡江,破江州,欲入豫章大掠江西諸郡,來禱於廟以決所向,持環珓擲之,幾及地,忽躍起高丈餘,墜神所坐之後。賊驚曰:‘神不我與矣。’遂轉戰而之湖南。”

值得重視的是,甘寧“成神”的背後,離不開宋代統治者的推動。早在北宋初年,朝廷追錄“前代忠臣義士,死而能有陰功密澤者”,甘寧便因為屢屢顯靈“捍寇賊,保城邑,興雨澤救生靈”而得到封賞,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上圖_ 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

宋神宗以好修道聞名後世,他在位期間,不僅關羽得到追封,邁上了“成神”之路,就連甘寧也不例外。元豐五年(1082年),甘寧應求雨之呼,被追封為褒國靈武公;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甘寧進封武惠王。南宋建立後,甘寧又以“靈卜驚張遇”“陰兵鎮金人”二事得到中興名將劉光世的禮敬,繼而被加封為寧昭毅武惠顯靈王。不僅如此,就連他的妻、子,都得到了蔭封。

就這樣,在官方的推動下,甘寧“死後顯靈,庇佑一方”的故事流傳甚廣。在富池當地,甘寧昔日操練兵馬之地演變成了戲臺,是以民間傳說雲:戲班子從此經過,若義演三天,其行程將暢通無阻;若是水路途經此地,只要上岸祭拜甘寧,也能保證其行程無憂(甘寧曾為錦帆賊)。

這種說法雖不見得為真,卻足以證明甘寧崇拜文化在富池一帶的影響力。時到今日,每年三月初三,陽新縣富池鎮都會舉辦祭祀甘寧的大型活動。因此觀之,甘寧在一些地方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關羽。二人都是死後“成神”,各自都有不小的“粉絲”基礎。

上圖_ 甘寧(?—215年存疑),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

羅貫中在安排甘寧結局時,沿用了“神鴉護體”的民間傳說,並贊其勇烈可嘉,說明他很瞭解民間對甘寧的崇拜文化。

數百年來,甘寧英靈庇佑一方的形象早就潛移默化,根植在了許多百姓心中。是以,與其抹黑一位“神”以招致不少非議,倒不如順水推舟,成全其勇烈之姿。顯而易見,後一種安排,將會更受讀者歡迎。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三國志》《三國演義》《宋會要輯稿》

〔2〕《甘寧在陽新:由人而神的傳奇》 劉遠芳

〔3〕《當代卾東富池甘寧信仰文化傳承探討》 甘滿堂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