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1899年,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為解開中國文字之謎提供了一把金鑰匙。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恆河沿岸一帶。這裡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清朝末年,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種農田時,經常挖出一些古老的“龜甲”和“獸骨”,其中有的甲骨上還有文字。但當時的農民,並不認識這些甲骨上的文字,他們把這些甲骨有的弄碎作為肥料,而大部分則被作為“龍骨”,成批地賣給中藥鋪。“龍骨”是中藥的一種,我國漢代醫術中,已將它寫入方劑。當時像這樣,被當作肥料和藥材而被銷燬的甲骨,不知有多少,其數量已無法統計。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1899年秋,當時在清朝國子監任職的王懿榮身患瘧疾,派人到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藥店抓藥,方劑裡就有龍骨。中藥買回來後,他無意中發現一位“龍骨”的藥上,隱隱約約地刻著一些奇形怪狀的符號,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王懿榮是一位造詣較深的金石學家,精通上古三代銅器銘文。據說當時興奮不已的王儀榮,立刻抱病趕到藥店,把店內庫存的全部有字的龍骨統統購走。並開始細心揣摩研究這些符號,最後認定這些符號,是一種已經遺失了的我國古代文字。就這樣使全世界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的“甲骨文”,富有戲劇性的被揭示出來了。這個故事的真實程度,已經無人能確定。但王懿榮也就成為最早認識甲骨文的學者。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在甲骨文發掘的歷史中,甲骨出土數量最多、刻字內容最豐富的,是1936年6月在小屯村北張家七畝地中發現的H127坑。在直徑為1。8米的這個坑內,竟一次性出土甲骨17096片之多。甲骨自地面下0。5米處往下層層疊放。這批甲骨出土時,多有明確的地層關係,並與陶器共存,為殷墟文化的斷代,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1991年秋,在花園莊東地,發現一座完整的甲骨坑H3,坑內共發現甲骨1583片。相當多的卜辭疑問,卜的不是“王”而是“子”。這個坑甲骨的時代,約在武丁時期,是一組非王補詞。武丁時代,不僅商王而且王室達貴,地位顯赫的貴族。都可以獨立的進行占卜活動。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十幾萬片。而“婦好”兩字,在甲骨卜辭中頻頻出現,“婦好”是什麼意思呢?殷墟甲骨上的“婦”字,字形像一把倒立的掃帚,這是一個會意字。也許“掃帚”是婦女的常用器具,所以成了“婦女”的象徵。漢字“婦”的繁體字,右邊就是“帚”。甲骨上的“好”字字形的另一邊,是跪坐在地上的女性。另一邊像個孩子,有人解釋“好”是指抱孩子的婦女。也有人解釋說,“好”就是姓。從甲骨文裡發現,婦好是商代一位女子的名字。他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一名馳騁疆場的女將。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據研究。殷墟甲骨刻字的內容十分廣泛,上至天文星象,下至人間雜事無所不包。涉及到商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商代歷史最真實、最珍貴的歷史資料。

他是國子監官員,為何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至今,我們已從甲骨文中發現漢字單字五千餘個,其中考釋成功的有一千多個。可以說,甲骨文是中國早期歷史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資料。它的發現,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傳統文化的挖掘,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堪稱為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關注葫蘆哥,瞭解更多歷史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