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黃陵出土63年後,挖掘人仍心有餘悸,不想將挖掘經歷帶進棺材

今天為止,我國發現的古墓中出土了數不清的珍寶,也有很多古墓成了有名的旅遊參觀景點。“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而“明十三陵”皇帝陵墓中,定陵是唯一一座被髮掘的,所以成為了主要的景區。定陵1956年被挖掘至今,已過去了整整63年,當年參與過定陵發掘工作的很多考古人員都已經去世。而長陵鎮82歲老者孫憲寶,是當年第一個進入定陵的考古隊員,他每每回憶起當年挖掘定陵的經過都心有餘悸,我們也從他身上知道了很多當年沒有說出的故事。

明朝黃陵出土63年後,挖掘人仍心有餘悸,不想將挖掘經歷帶進棺材

1956年,北京市副市長和郭沫若負責十三陵的發掘工作,一開始是選中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作為發掘目標,但考古隊經過現場勘查發現長陵有塌方的危險,便改為發掘“定陵”。當時考古隊人手不夠,所以在村子裡找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來幫忙,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農村十分迷信,很多人信奉鬼神說,所以即使有酬勞,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參與考古工作。當時孫憲寶剛好19歲,年輕人膽子大,便主動報名參加,被安排給白萬玉專家打下手。

明朝黃陵出土63年後,挖掘人仍心有餘悸,不想將挖掘經歷帶進棺材

由於當年技術和裝置都相對落後,加上皇帝的陵墓修建得十分隱蔽,前期做了很多工作都找不到定陵的地宮入口。白萬玉專家見孫憲寶沒啥事幹,便教會他如何在墓碑上拓字, 孫憲寶學會後,十分勤快,一得空就去各個黃陵裡拓字,沒想到還真的找出了線索。有一天,他在定陵的寶頂附近看到一個刻有三個字的石碑, 孫憲寶不識字,便把字拓下來帶回去給白萬玉看,看得老專家喜出望外。原來這三個字正是“隧道門”,定陵的地宮入口肯定就在那附近。

明朝黃陵出土63年後,挖掘人仍心有餘悸,不想將挖掘經歷帶進棺材

考古隊決定在石碑發現的地方向下深入發掘,歷時三個月後,在地下發現了一塊小石碑,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也就是說快找到地宮口了。接下來的挖掘工作就好辦多了,很快便挖到了金剛牆,本以為金剛牆非常結實,出人意料的是,牆上有活磚,很容易就被開了一個洞,封塵多年的黃陵被開啟,一股黴臭味從地宮下傳來。當時是第一次挖掘這麼大規模的陵墓,考古經驗有限,裝置也不是很好,專家們擔心地宮有保護陵墓的機關或是有害氣體,大家都不敢貿然進入。

明朝黃陵出土63年後,挖掘人仍心有餘悸,不想將挖掘經歷帶進棺材

當時有人提議,放只活雞進去探路,要是雞能活著出來,那就說明地宮沒有危險。孫憲寶回到村裡買了只大公雞,扔進地宮裡。孫憲寶老人回憶說:“七天啊,我們整整在洞口等了七天,直到聽到公雞打鳴,我們才敢進去。”確定地宮安全後,考古隊開啟地宮第一道石門,但卻異常沉重,幾個人合力推也不過開了一條縫。“當時我比較瘦小,所以我很快就從縫隙裡鑽進地宮,成為進入定陵的第一個人,哈哈哈哈……”老人激動地拍起大腿。

明朝黃陵出土63年後,挖掘人仍心有餘悸,不想將挖掘經歷帶進棺材

而後地宮的發掘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參與定陵的考古工作也成了孫憲寶老人一生最自豪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