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為明孝陵寫下“治隆唐宋”贊碑,還要施三跪九叩的大禮?

康熙為何為明孝陵寫下“治隆唐宋”贊碑,還要施三跪九叩的大禮?

無論是明史的記載還是我們熟知的歷史,除了明粉以外估計留在大多數人記憶中的場景是這些:以文馭武的悲涼、各種奇葩皇帝不上朝的荒唐、宦官跋扈以及晚明數十萬軍隊一觸即潰的下場吧。但是縱觀整個明朝所處的歷史階段,總結明朝270多年的豐功偉績就會發現明朝的強大和不凡。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作為,也許幾百年前作為帝王的康熙心裡更清楚其中的分量,所以才有了“治隆唐宋”的贊碑。當然這裡面肯定也有作秀的成分,畢竟鞏固大清王朝的統治才是康熙最關心的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創業之艱難、氣魄之雄、功績之大,都讓同處帝王位置的康熙發自肺腑的真心敬佩,這才有了“治隆唐宋”的讚語

清朝的立國是循序漸進的:雖然也號稱十三幅盔甲打天下,但是立國的思想是保守的。說白了就是關外自立一國,只要明朝同意即可;這種思想到皇太極改國號大清時依然如此。這樣沒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明確態度,不會讓明朝一開始就傾全國之力平定後金;況且明朝是有名的以文馭武,後期論戰鬥力可能連南宋都比不上。況且努爾哈赤並不是白身,怎麼說也算是官二代(父親是酋長)。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起義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絕對是要和元朝不死不休。朱元璋不但要和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起義諸侯分庭抗禮,而且還要抵禦元朝的圍剿。從來沒有像梁山那樣有過招安的念頭,真正的以布衣之身逐步擊敗各諸侯,完成推倒大元、徵繳漠北的壯舉。要知道朱元璋的對手是曾經縱橫歐亞的蒙古鐵騎,遠比滿清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明軍對手要強悍的多。捕魚兒海一戰,北元朝廷除了太子和皇帝隻身逃跑外,玉璽印信、后妃和王公大臣被一掃而空。從此黃金家族在草原上沒有了號召力,只能充當蒙古各勢力的吉祥物(待遇和漢獻帝差不多)。

康熙為何為明孝陵寫下“治隆唐宋”贊碑,還要施三跪九叩的大禮?

所以清朝統治者對明朝內心裡是尊敬的,清朝祭拜明皇陵有一定的傳統;不少清代帝王都祭拜過明朝皇陵,康熙多次祭拜只是其中之一。雖然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朝對明朝帝王各種抹黑,但並不影響清朝帝王內心真正的評價。康熙在明孝陵題寫“治隆唐宋”是這種心理的體現,清朝撰寫的《明史》中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也有“遠邁漢唐”的高度。

《明史-成祖本紀》:“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如同修《明史》一樣,康熙對明孝陵的三拜九叩的禮遇和讚譽顯示了明朝已經滅亡,清朝“繼承”明朝屬於承天時順民意合理合法

康熙為何為明孝陵寫下“治隆唐宋”贊碑,還要施三跪九叩的大禮?

康熙對明孝陵三拜九叩的大禮和讚譽,不過是和修前朝史書一樣宣告明朝滅亡的事實罷了。潛臺詞就是說明朝已經滅亡了,要認清顯示別在搞什麼反清復明了。從這個角度說康熙祭拜明孝陵以及寫下“治隆唐宋”的讚語的言行,價效比實在是太高了。

江南作為清朝財稅重地,也是明朝起家廣佈恩德的區域;康熙此舉還有收復江南士子之心、穩固清朝統治的意味

江南經濟繁榮、物阜民豐,也是清朝的財稅重地;況且江南文風鼎盛,是讀書人的大本營。清朝治理國家需要人才,要想實現“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的設想,就必須收復江南士子之心。要實現這樣的設想僅靠“揚州十日”之類的武力不行,要靠科舉和人心。況且江南是明朝的起家之地,朱元璋的故鄉和明朝的大本營。南明的湮滅也不過幾十年,盤踞在臺灣的延平郡王鄭經還在虎視眈眈,不斷襲擾東南沿海。

康熙為何為明孝陵寫下“治隆唐宋”贊碑,還要施三跪九叩的大禮?

緩和民族矛盾、強調滿漢一家,讓江南百姓忘卻清朝初年的血腥鎮壓,為平定臺灣製造輿論基礎;防止清朝四面楚歌的困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縱橫家的連橫之策

由於明朝滅亡時人心所向依舊在,尚且處於半奴隸社會的滿清崇尚武力鎮壓。尤其江南所謂南明的心腹之地,殘酷鎮壓的依然歷歷在目。況且清朝入關後的圈地亂國以及滿清貴族的橫行不法,讓民族矛盾異常尖銳。誰都知道可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所以為了緩和尖銳的民族矛盾,康熙必須要有所行動。當康熙祭拜明孝陵時三拜九叩、題寫“治隆唐宋”時,江南老百姓是深受感動的。

《清聖祖實錄》記載: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

康熙為何為明孝陵寫下“治隆唐宋”贊碑,還要施三跪九叩的大禮?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