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在古代,人們又把元宵佳節叫做“上元節”。按照古人的習俗,上元節要點花燈、猜燈謎。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結伴出行,看燈展、逛夜市,持續三五天,非常熱鬧。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可以看到,在唐朝都城長安,高矮不一的樓房幾乎都是由木頭搭建起來的。上元節宵禁解除,人們徹夜玩鬧,火災就成了節日裡極易發生、必須嚴防的事情。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那麼,聰明的先輩們都有哪些防控措施和滅火技術呢?一起來跟古人學習滅火技術吧!

01 望火樓

望火樓作為古時的“ 消防站”,放有大鼓,樓頂設定有醒目的紅色飄帶。官兵在望火樓上發現異樣煙火後,便會立即發出警報,指示方位和火災的大小。附近的“消防員”便會趕往事發地進行撲救。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02 “消防員”

在唐朝,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都城,它甚至是當時世界上的國際化大都市,城內居民能達到百萬之多。

人口密集的長安,沒有效率過人的管控監察機制的話,早就亂成一鍋粥了。那時承擔消防滅火工作的是“武侯”。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長安設有“武候鋪”,分佈於大城門、小城門和街坊等處,人數不一,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城的治安消防網路系統。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到了宋朝,京師汴京城內人口約有150萬。人口、商鋪密集,北宋時期已誕生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性專業消防機構——“潛火隊”。潛火隊作為後勤人員,為元宵活動順利舉行提供諸多保障。

03 滅火工具

防火牆

古時長安裡坊的建築牆體是夯土板築,就是我們現在稱的土牆——把土夾在兩塊木板中間,用杵搗堅實,就成為了牆。這樣的牆體非完全的木材結構,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一些隔熱隔火的作用。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濺筒、唧筒

倘若真的發生火災,古人有一種救火工具叫濺筒(又叫“唧筒”)——將竹子按節鋸成竹筒,捆綁在動物皮縫合成的水袋、水囊口上,裡面裝滿水,用力擠壓就可以噴水滅火。

一些小的水囊由動物膀胱製成,內裝有水,救火時將其投入火中,燒破後便可滅火。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北宋還出現了一種唧筒,裝配有活塞和拉桿,可以利用壓力將筒中的水噴射出去,射程可達20米。清代出現的“水龍”更為先進,它由壓梁、氣包和水箱構成,是一種由五六人共同操作的較大型的人力水泵裝置,其射程可達30 米。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除此之外,種類繁多的救火裝置,如麻搭、藤鬥、火籠、火背心、竹梯、棚索、斧、鋸等也發揮著各自的滅火功能。

雲梯

古時因為沒有消防車和高壓水槍,聰明的古人靠雲梯、火叉、鉤槍、水桶也能滅火。元宵燈會時,官府會在每一處燈棚旁邊準備雲梯一架、巨桶一隻、鋪兵(消防)若干名,桶中貯滿清水,以備滅火之用。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03 護城河與水井

古代的城市大多有護城河。護城河用於軍事防禦的同時,河內的水也成為撲滅火災的重要水源。

滅火水源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街巷中的水井,透過“市井之徒”“井井有條” “背井離鄉” 等成語,便可看出水井在古時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水井對就近取水、及時撲救火災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人對較為重要的古建築還會挖設水池,或在院落內設定“太平缸”,以提供足夠的滅火水源。

上元節就要到啦!跟著古人學習--滅火技術!

關於古人的滅火方法,有多少是你從來沒想到的呢?發明創造的技術,很多時候就隱藏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每個人都能成為小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