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董卓控制朝政時期,受到了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的進攻,不得不將漢獻帝劉協西遷到長安;後來因為孫堅的接連取勝,不得不放棄洛陽,也進入長安。董卓控制朝政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個多事之秋,雖然關東聯軍沒有能夠用軍事手段消滅董卓,但確實給董卓不小的壓力,所以董卓才會進行遷都。

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後來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四月,董卓死於王允、呂布等人的政變中。其實在王允和呂布這一次之前,朝廷內部已經有過多次針對董卓的政變,董卓的死是一種必然。董卓死後,他的部下李傕、郭汜、樊稠、楊定等人繼承了他的衣缽,擊敗呂布、殺死王允,重新控制了漢室。相對於董卓時期來說,李傕、郭汜控制朝政的外部環境更加穩定,受到其他軍閥的軍事壓力比較小,最後的失敗純粹是因為涼州軍閥的內訌。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李傕、郭汜時期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一、關東聯軍的分崩離析

李傕、郭汜時期與董卓時期相比,在外部環境上面最大的優勢,就是關東聯軍的分崩離析。關東聯軍雖然和董卓之間的戰鬥表現不佳,但是他們的根本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況且關東聯軍所能夠掌握的資源要遠遠多於董卓。董卓包括後來的李傕、郭汜僅能夠掌握關中平原而已,而關東聯軍至少掌握冀州、青州、荊州、揚州、豫州、兗州、司隸等地,有的是全境,有的是部分地區。不管怎麼說,他們能夠發揮出來的戰爭潛力要強於董卓。王匡、曹操等人的兵打光了,再回去徵募就是了。何況關東聯軍在與董卓交戰失利的因素之一,就是其中很多是新招募計程車兵,缺乏戰鬥素質。如果假以時日,關東聯軍的兵員的素質提升上來,那麼對涼州軍閥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威脅。

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但是關東聯軍成長不到那麼高的強度,原因很簡單,就是內訌。董卓被刺殺是在初平三年四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是在同年五月到六月。這個時候關東各軍閥在幹什麼呢?袁紹在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劉岱被青州黃巾殺死,曹操趁機控制兗州;袁術、陶謙、劉表等人紛紛加入混戰中,袁術、陶謙對抗袁紹、曹操,而劉表站在袁紹一方對抗袁術。事實上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關東聯軍就已經分裂了,初平三年正是關東各軍閥重新洗牌並且擴張實力的時間段,對關中的漢室已經興趣寥寥。這導致李傕、郭汜在當時沒有受到關東軍閥的太多的壓力。

二、召朱儁入朝,破壞第二次關東聯軍的形成

除了袁紹為首的聯軍,當時還有另外一支針對董卓的聯軍,知名度沒有袁紹的聯盟那麼大,但是盟主的知名度還是比較高的,就是漢末名將朱儁。在初平二年,關東聯軍正處於討董與分裂之間的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朱儁、陶謙的聯軍就屯兵在中牟,結果被李傕、郭汜等人打敗。

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等到初平三年,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初步控制朝政的時候,朱儁還是在中牟,而且同樣受到陶謙的支援,除了陶謙以外,還有周幹、陰德、劉馗、汲廉、孔融、袁忠、應劭、徐璆、鄭玄等人的支援,其中一部分是徐州各郡國的郡守,受陶謙的影響比較大;還有一部分是其他州的郡守。如果這支聯軍順利組建起來,未必沒有袁紹、袁術聯軍的影響力。

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但是這支聯軍還沒有來得及發揮作用就被李傕、郭汜等人破壞掉了。李傕徵朱儁入朝,其實朱儁的部下願意組成聯軍討伐李傕、郭汜,但是朱儁本人不願意。或許是因為朱儁與李傕、郭汜較量過,覺得自己的部隊與李、郭有一定差距;或許是李傕、郭汜手中的漢天子劉協發揮了作用,讓朱儁不敢違抗命令。總之朱儁入朝,與陶謙等人失去聯絡,兵權被剝奪,自然無法組成聯軍。而陶謙在失去這次機會後,也向李傕、郭汜掌控的漢室表示臣服,“謙遣使間行致貢獻,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李傕、郭汜利用政治手段,化解了這個麻煩。

三、其餘軍閥對關中的威脅

袁紹、曹操與公孫瓚、陶謙相爭,無暇顧及關中。洛陽成為一片緩衝地。當時對關中有威脅的有這些軍閥——荊州南陽的袁術、關中西部的馬騰(《三國志·魏書·董卓傳》記載馬騰屯兵郿縣,《後漢書·董卓傳》記載馬騰在隴右,小編以《三國志》為是)、涼州的韓遂、漢中的張魯。首先是南陽袁術。袁術與袁紹不同,袁紹打算擁立劉虞為帝,是徹底放棄了漢獻帝劉協。而袁術在當時仍然有救駕的打算,至少表面是這樣的。

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那麼袁術的威脅是怎樣解除的呢?在初平四年春季,袁術主動北上進攻曹操,結果反而被曹操擊敗,最後轉移到了淮南地區。袁術為什麼要發動這樣一次戰役,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是因為劉表的逼迫,不過從《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中引注的《英雄記》記載,袁術北上的目的是為幫助朝廷所置的兗州刺史金尚與曹操爭奪兗州,當然也是為了自己能夠控制兗州。金尚為什麼會成為兗州刺史,是否有牽制、對抗關東各軍閥的目的,這個小編不清楚,不過在客觀上,確實促進了袁術與曹操的矛盾,並且使袁術轉移到揚州。

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然後是漢中張魯。其實張魯這個時候應當屬於益州牧劉焉的部下,不過在漢中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要不然也不會等到劉焉一死就脫離劉璋的控制了。劉焉這個人具有相當的野心,也有一定的手段,但他不是逐鹿中原的人選。整體上來說,劉焉的戰略是割據一方,先保證自身的生存,再考慮趁亂求利的事情。劉焉的第一目標是偏遠的交州,這明顯不是爭奪天下之人的目標,後來聽說益州有天子氣,又改成益州。益州也是地勢封閉,易守難攻的地方。張魯的作用,就是幫助劉焉攔截漢使,作為劉焉的黑手套。所以劉焉或者張魯,在沒有特殊情況下,是不會主動侵入關中救駕,玩“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套的。

與董卓相比,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時,在外部環境上有何優勢?

最後是馬騰、韓遂。馬騰、韓遂包括董卓、李傕、郭汜、樊稠等人都是出身涼州的軍閥,雖然屬於不同的勢力,董卓是東漢的將領,而馬騰、韓遂屬於涼州叛軍,但畢竟是同鄉,具有親近感。董卓控制朝政的時候,考慮到長安以東有白波軍、有關東各軍閥,壓力太大,於是拉攏馬騰和韓遂,來維護長安以西的安定。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後,也沿用了董卓的這個戰略。李傕承認馬騰、韓遂的合法地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馬騰由於有需求沒有得到李傕的滿足,因此與韓遂以及劉焉的兒子劉範等人向李傕、郭汜、樊稠發起進攻,但是沒有成功,被擊退回到涼州,劉焉雖然參與了這次戰役,但是出力並不多,只有五千人而已。經過這次戰役之後,韓遂、馬騰的威脅也解除了。李傕、郭汜等人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安穩。不過內部出現了狀況,李傕因為樊稠私放韓遂而心生疑竇,在次年殺死樊稠,又引起郭汜、楊定等人的猜疑,最後導致涼州軍閥徹底分裂。這是完全處於內部的不信任,而不是外部環境決定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