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化的縮影,三星堆遺址

蠶從和魚鳧就是古蜀國開過的兩個王朝,不與秦塞通人煙可以說是古蜀國地域空間上相對隔絕,自成一派,特色鮮明但這並不意味著古蜀文明落後,相反這是一個燦爛繁盛的文明。今天我們就透過三星堆一起了解這一神秘文明——古蜀國。

古蜀文化的縮影,三星堆遺址

古蜀國先後歷經蠶從,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王朝都在先秦時代,而此時正是青銅文明的燦爛時期。也就有了三星堆大量精美瑰麗的青銅器。極具代表的的有“大立人”“縱目面具”“青銅神樹”“太陽輪”。

古蜀文化的縮影,三星堆遺址

看到大立人你我想的是否一樣呢?他手裡是不是握著東西,只不過在地下千年手中之物早已腐朽,只留下這個姿態供人遐想,會是什麼呢?象牙,因為和大立人一起出土了上百根象牙,但個人覺得不是,為什莫其他象牙沒有消失,偏偏他手中的象牙腐朽消失,所以還會使什麼呢?會不會是某種儀器或者武器呢?

古蜀文化的縮影,三星堆遺址

這件縱目面具眼球極度誇張,瞳孔部分呈圓柱狀向前突出,長達16。5釐米。古蜀人為什麼如此重視刻畫眼睛?銅面具眼睛瞳孔部分為什麼要作圓柱狀呢?

《華陽國志》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其墓葬稱為“縱目人冢”。所謂“縱目”,即是指這種銅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圓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神像。 是對第一代蜀王的崇拜。

據史書記載,蜀王蠶叢原來居住於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這一地方“有鹼石,煎之得鹽。土地剛滷,不宜五穀。”直到近代,此地仍是嚴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區。我們知道,甲亢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眼睛凸出。因此,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突出。而他的後人在塑造蠶叢神像時,抓住了這一特點並進一步“神化”,這就是蜀王蠶叢神像被刻畫成“縱目”的原因。

古蜀文化的縮影,三星堆遺址

神樹底座由三面弧邊三角狀鏤空虛塊面構成,三面間以內擫勢的三足相連屬,構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座上鑄飾象徵太陽的“☉”紋與雲氣紋。樹鑄於“神山之巔”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勢。樹側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整條龍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刀狀羽翼顯得威風凌厲。銅龍的爪子、腹部和神樹緊緊相連,非常吻合,從正面看是優美的S形,從側面看也是同樣的S形,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神樹可能是古蜀人,溝通天地神靈的媒介,屬人地處南方以鳥為神鳥極為多見,還有象徵太陽的圖案,遇事不決到樹下請求神靈,第一個大立人會不會是蜀人的大祭司,手中就拿著神杖。

古蜀文化的縮影,三星堆遺址

太陽的崇拜,是人類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巖畫和文物中,有關太陽的圖案或其紋飾多得不勝列舉,而這件以青銅的實物形態來表現太陽的卻是很少見的,這些太陽輪上均有小孔,估計是要把他們釘掛起來,作為太陽的象徵接受人們頂禮膜拜的。

五代蜀王朝的交替演變

“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後代曰柏濩,又次者曰魚鳧(珀)。”;“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這反映出古代的人們,相信他們是三位相互承襲蜀王,每一位都活了數百歲,所以每一位蜀王就是一個朝代。

杜宇王朝:可能是從雲南昭通一代北上的部族杜宇進入成都平原,“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意思是杜宇將都城遷到了“郫”(郫縣、今成都郫都區),並正式稱帝,以“望帝”為名號。杜宇時代的古蜀國國力強盛,還參加了西周武王伐紂戰爭。

開明王朝:到春秋戰國之際,杜宇族系被又一逆長江而來的鱉靈取代。在傳說中,鱉靈治理洪水有功,杜宇禪讓於他。這應該是臣子奪權奪位之後,效仿堯舜的美化。《太平寰宇記》記載:“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蜀王本紀》記載:“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鳥而思望帝。”李商隱有詩曰“望帝春心託杜鵑”。這些文字都透露出了杜宇失國的資訊,也為漢語增添了一條成語——杜鵑啼。鱉靈的國號為“開明”,而“開明”詞義為“太陽昇起”,說明開明王朝還是繼承了古蜀人的“太陽崇拜”。青銅太陽輪的出土可以佐證這一點。

秦滅蜀:公元前316年,因蜀國內亂,秦國率領大軍攻打蜀國,開明王朝滅亡,共傳十二世。秦國就此拿下西南糧倉,惠文王派其子任蜀侯,蜀地成為秦國郡縣糧倉。